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IgA肾病中医研究概述 | 第14-19页 |
·病名 | 第14页 |
·病因病机 | 第14-15页 |
·病位 | 第15-16页 |
·IgA肾病中医辨证论治 | 第16-17页 |
·IgA肾病中医辩证分型与肾脏病理 | 第17-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IgA肾病西医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流行病学 | 第19页 |
·发病机制 | 第19-21页 |
·病理改变及病理分型 | 第21-22页 |
·临床表现 | 第22页 |
·危险因子 | 第22-23页 |
·IgA肾病的治疗 | 第23-24页 |
·预后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页 |
·蛋白质组学在肾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30页 |
·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25页 |
·蛋白质组学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肾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二、实验研究 | 第30-71页 |
·IgA肾病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IgA1的分离及鉴定 | 第30-40页 |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5页 |
·结果 | 第35-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人胚胎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 第40-46页 |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结果 | 第43-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aIgA1刺激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浓度的优化 | 第46-51页 |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结果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比较分析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与正常人的肾系膜细胞的蛋白质组学 | 第51-71页 |
·研究目的 | 第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64页 |
·结果 | 第64-68页 |
·讨论 | 第68-71页 |
三、临床研究 | 第71-79页 |
·研究目的 | 第71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诊断标准 | 第71-72页 |
·一般资料 | 第72页 |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72页 |
·统计分析 | 第72-73页 |
·结果 | 第73-77页 |
·中医证型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 第73页 |
·中医证型与病理损害的关系 | 第73-74页 |
·中医症候积分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 第74页 |
·病理分级与病理损害的关系 | 第74-75页 |
·病理分级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 第75-77页 |
·讨论 | 第77-79页 |
四、结语 | 第79-80页 |
五、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六、附录 | 第86-90页 |
附录一: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86-87页 |
附录二:Katafuchi IgA肾病积分标准 | 第87-88页 |
附录三:中医症候积分标准 | 第88-89页 |
附录四:已发表论文情况 | 第89-90页 |
七、缩略词表 | 第90-92页 |
八、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