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族工作论文

在自觉、互动和对话中传承民族文化--内蒙古卓索图盟的儒学蒙古化实践案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9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意义第12-18页
  一、研究对象:中国的游牧、农耕文化根基第12-16页
   (一)、中国游牧文化根基第13页
   (二)、中国农耕文化根基第13-14页
   (三)、中国的内地边疆两元一体第14-16页
  二、研究目的:"文化自觉"传承第16-17页
  三、研究意义:"文化生态学"回归第17-18页
 第二节 前人研究综述第18-24页
  一、外国汉蒙学界第18-20页
  二、国内主流学者第20-21页
  三、国内民族学者第21-24页
 第三节 理论方法综述第24-29页
  一、思路与观点第24-25页
  二、理论和方法第25-29页
   (一)、整体观、文化相对论和阐释学第25-26页
   (二)、跨文化比较和主客位交叉验证第26-27页
   (三)、参阅蒙古族历史文献第27页
   (四)、实地调查和焦点访谈第27-29页
第二章 儒学的发展与传播第29-58页
 第一节 文明文化概念第29-34页
  一、文明第30页
  二、文化第30-32页
  三、中国文化的多源性第32-33页
  四、中国文化精神第33-34页
 第二节 先秦儒学第34-38页
  一、孔孟荀第34-36页
  二、孔孟荀思想形成及其继承与发展第36-38页
   (一)、形成第36-37页
   (二)、继承与发展第37-38页
 第三节 儒学与中国主要宗教第38-47页
  一、儒学与儒教之辩第38-39页
  二、中国传统宗教第39-41页
   (一)、佛教第39页
   (二)、道教第39-40页
   (三)、基督教第40页
   (四)、伊斯兰教第40-41页
   (五)、中国民族民间传统信仰第41页
  三、儒学与中国主要宗教思想比较第41-47页
   (一)、社会第41-43页
   (二)、文化第43-45页
   (三)、人性(人生)第45-47页
 第四节 儒学与中国少数民族第47-52页
  一、先秦时期第47-48页
  二、秦汉时期第48-49页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第49页
  四、隋唐、宋辽夏金时期第49-51页
  五、元、明、清时期第51-52页
 第五节 问题讨论:儒学的普世价值第52-58页
  一、困境第53-54页
   (一)、国家层面第53页
   (二)、大众层面第53-54页
  二、契机第54页
  三、儒学普世因素第54-58页
   (一)、"仁"第54-55页
   (二)、"和"第55-56页
   (三)、"生"第56页
   (四)、"异"第56-58页
第三章 儒家文化传播与蒙汉文化双向互动和选择第58-84页
 第一节 蒙古族原生文化及其传承第59-60页
  一、内容第59-60页
  二、方法第60页
 第二节 大蒙古国时期接纳吸收儒学第60-64页
  一、太祖成吉思汗接纳第61页
  二、太宗窝阔台推进第61-63页
  三、定宗贵由返本第63页
  四、宪宗蒙哥综合第63-64页
 第三节 元代崇儒尊孔第64-68页
  一、尊孔第64-65页
  二、祭孔第65-66页
  三、崇儒尚礼学第66-67页
  四、任用儒臣第67页
  五、科举选材推助第67-68页
 第四节 明代儒学北上受限第68-72页
  一、明代中国的两元性第69页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南北特色第69-72页
 第五节 清代广泛传播儒学第72-76页
  一、体制和形式第72-73页
  二、儒学文籍翻译第73-75页
  三、清代蒙古族科举实践第75-76页
 第六节 问题讨论:互动中的双向选择第76-84页
  一、蒙汉文化互动第77-79页
   (一)、时间阶段性第77-78页
   (二)、空间渐次性第78页
   (三)、形式兼容性第78页
   (四)、特点民族性第78-79页
  二、互动中的双向选择第79-84页
   (一)、异文化与本文化第79-82页
   (二)、文化的主客位第82-84页
第四章 中国大转型中的内蒙古卓索图盟儒学蒙古化实践案例第84-115页
 第一节 中国大转型:辛亥革命与边疆危机第84-94页
  一、政治转型第84-86页
  二、经济转型第86-87页
  三、文化转型第87-89页
  四、辛亥革命与边疆危机第89-94页
   (一)、内忧外患第89-92页
   (二)、边疆处境第92-94页
 第二节 先行者第94-100页
  一、倡导者尹湛纳希第95-97页
  二、实践者贡桑诺尔布第97-99页
  三、其他典范人物第99-100页
 第三节 实践形式第100-112页
  一、教育第100-105页
   (一)、私学第100-103页
   (二)、官学第103-105页
  二、语言第105-106页
  三、文学第106-108页
  四、多元文化交融第108-112页
   (一)、蒙汉第108-110页
   (二)、蒙满第110-111页
   (三)、蒙藏第111-112页
 第四节 问题讨论:儒学蒙古化转型中的实践主体作用第112-115页
  一、中华民族凝聚第112-113页
  二、文化兼收并蓄第113页
  三、教育潜移默化第113-115页
第五章 全球化格局中的文化自觉和开放认同第115-128页
 第一节 儒家文化的自省认知:兼容性第116-117页
 第二节 蒙古文化的能动选择:理性第117-118页
 第三节 大格局中的民族群体:多元一体第118-119页
 第四节 在互动和对话中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第119-126页
  一、互动和对话第119-120页
   (一)、中国第119-120页
   (二)、东西第120页
  二、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第120-126页
   (一)、人的觉悟与文化启示第120-122页
   (二)、各民族文化公平传承第122-126页
 第五节 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回归:"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3页
后记第133-13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4-136页
附录第136-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尔拉村为个案
下一篇:核心—边缘: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