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产生背景及发展溯源 | 第20-37页 |
第一节 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自然、社会背景 | 第20-24页 |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 | 第20-21页 |
二、民族宗教的多元化 | 第21-24页 |
第二节 藏传佛教在甘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 第24-30页 |
一、吐蕃时期佛教在安多地区的传播 | 第24-27页 |
二、宋元以来藏传佛教的传播 | 第27-30页 |
第三节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溯源 | 第30-37页 |
一、佛教寺院经济发展溯源 | 第30-32页 |
二、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 第32-37页 |
第二章 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核心-边缘格局形成的历史考察 | 第37-68页 |
第一节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核心在甘南游牧地区的生成 | 第37-45页 |
一、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核心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37-40页 |
二、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核心生成的社会基础 | 第40-44页 |
三、藏传佛教寺院的财产占有关系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核心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构成分析 | 第45-55页 |
一、宗教性经济收入 | 第46-48页 |
二、世俗性经济收入 | 第48-53页 |
三、寺院的消费及支出 | 第53-55页 |
第三节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边缘在甘南农耕地区的形成 | 第55-63页 |
一、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边缘的形成背景 | 第55-59页 |
二、土司制度下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 | 第59-63页 |
第四节 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核心-边缘格局的特点 | 第63-68页 |
一、核心-边缘的共生性 | 第63-65页 |
二、核心-边缘的差异性 | 第65-68页 |
第三章 建国后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核心-边缘格局的消长 | 第68-96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核心-边缘格局的式微 | 第68-70页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重建背景 | 第70-77页 |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70-74页 |
二、寺院组织内部的因应 | 第74-77页 |
第三节 甘南藏传佛教寺院及其寺院经济的当代重建 | 第77-93页 |
一、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的基本现状 | 第77-81页 |
二、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现代转换的可能性 | 第81-83页 |
三、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当代重建 | 第83-93页 |
第四节 建国六十年中国宗教政策与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变化 | 第93-96页 |
一、尊重保护阶段 | 第94页 |
二、严重冲击阶段 | 第94-95页 |
三、温和适应阶段 | 第95-96页 |
第四章 当代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核心-边缘格局的再凸现 | 第96-123页 |
第一节 核心地区寺院经济再度崛起的个案考察 | 第96-109页 |
一、传统封闭的牧区:宗教性消费是寺院经济的主要源泉 | 第97-100页 |
二、城镇化进程中寺院经济的良性发展 | 第100-106页 |
三、牧区藏传佛教寺院以及寺院经济的基本特点 | 第106-109页 |
第二节 边缘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困境 | 第109-116页 |
一、城镇寺院经济及其困境 | 第110-111页 |
二、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农村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困境 | 第111-115页 |
三、宗教世俗化对边缘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冲击 | 第115-116页 |
第三节 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116-123页 |
一、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将长期存在 | 第117-118页 |
二、核心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走强趋势 | 第118-120页 |
三、边缘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将持续衰落 | 第120-123页 |
结论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