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汉语副词的主观化历程--指示、限制和关联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绪论第14-32页
 1.汉语副词研究的意义第14-20页
 2.副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0-24页
 3.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理论方法第24-32页
第一章 副词的界定问题第32-54页
 1.意义和功能混用的副词划分标准第32-35页
 2.句法功能的标准第35-40页
 3."大杂烩"的"状语"第40-46页
 4.句子界定的问题第46-52页
 5.小结第52-54页
第二章 副词的划分标准第54-72页
 1.词类划分的标准第54-56页
 2.词类划分为什么离不开意义第56-66页
 3.副词的划分标准第66-68页
 4.副词的界定第68-70页
 5.小结第70-72页
第三章 语言的主观性及其来源第72-84页
 1.语用义和主观性第72-74页
 2.主观性与"指示"第74-79页
 3.语言的"指"与"示"第79-83页
 4.小结第83-84页
第四章 "指示"与"型例"关系第84-102页
 1.意义是一种关系第84-85页
 2."指示"的构成第85-87页
 3.直指——直接指示第87-91页
 4.间接指示——索引指第91-95页
 5."型"和"例"第95-100页
 6.小结第100-102页
第五章 句子里的"型"与"例"第102-123页
 1.句子与命题的关系第102-104页
 2.句子里的"原初"和"当下"第104-105页
 3.句子里的"型"和"例"第105-107页
 4."成句"的条件第107-113页
 5."成句"的理论与实践第113-121页
 6.小结第121-123页
第六章 副词与虚词第123-141页
 1.古人对虚词的认识第123-127页
 2.虚词在句子的作用第127-129页
 3.虚词的特点第129-131页
 4.副词与虚词第131-135页
 5.副词"半虚半实"的原因第135-139页
 6.小结第139-141页
第七章 指别功能与实词虚化第141-173页
 1.实词虚化第141-142页
 2.实词虚化的机制和动因第142-144页
 3."指别代词"的名和义第144-150页
 4.实词虚化的语义模式第150-161页
 5.指别代词虚化的更多例证第161-169页
 6.指别代词虚化的动因第169-171页
 7.小结第171-173页
第八章 副词的指别与关联功能第173-222页
 1.副词来源的语义模式第173-195页
 2.副词与其它虚化成分的"指别"共性第195-211页
 3.副词与关联成分第211-220页
 4.小结第220-222页
第九章 结语:副词的指别、限制和关联第222-229页
 1.指别与限制第222-224页
 2.指别与关联第224-229页
参考文献第229-245页
附录第245-246页
后记第246-251页

论文共2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
下一篇:《三言》副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