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9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6页 |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向高层次延伸 | 第13-14页 |
·我国高职教育“专升本”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理论价值 | 第16-17页 |
·实践意义 | 第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关于我国高职教育供需现状方面的研究 | 第17-19页 |
·关于改善“专升本”供需失衡状况的研究 | 第19-22页 |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 | 第22-24页 |
·核心概念 | 第24-26页 |
·高职 | 第24页 |
·高职学生“专升本” | 第24-25页 |
·高职学生“专升本”供需 | 第25-26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专升本”制度的由来、意义及发展历程 | 第29-43页 |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专升本”制度形成的动因 | 第29-35页 |
·“专升本”制度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于更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 第29-30页 |
·“专升本”制度是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 第30-32页 |
·“专升本”制度是实现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需要 | 第32-33页 |
·“专升本”制度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需要 | 第33-35页 |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专升本”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35-37页 |
·“专升本”教育的初始阶段 | 第35页 |
·“专升本”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 | 第35-36页 |
·“专升本”教育规模高速扩张阶段 | 第36-37页 |
·“专升本”教育的规范发展阶段 | 第37页 |
·高职学生“专升本”制度的作用及意义 | 第37-43页 |
·“专升本”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意义 | 第37-38页 |
·“专升本”对本科院校发展的意义 | 第38-39页 |
·“专升本”对高职学生自身成长的意义 | 第39-40页 |
·“专升本”对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 | 第40-41页 |
·“专升本”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意义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我国高职学生“专升本”供需现状 | 第43-87页 |
·高职学生“专升本”需求状况 | 第43-70页 |
·“专升本”需求情况调查 | 第43-70页 |
·高职学生“专升本”需求状况统计分析简述 | 第70页 |
·高职学生“专升本”供给状况 | 第70-84页 |
·“专升本”供给情况调查 | 第70-83页 |
·“专升本”供给状况统计分析简述 | 第83-84页 |
·“专升本”供需状况分析 | 第84-87页 |
·供需数量严重失衡 | 第84-85页 |
·供需专业衔接不畅 | 第85页 |
·供需学费矛盾突出 | 第85-86页 |
·供需渠道有待完善 | 第86-87页 |
第四章 我国高职学生“专升本”供需问题及矛盾探析 | 第87-96页 |
·高职院校方面的问题 | 第87-91页 |
·专业设置缺少科学规划,生均普遍规模过高,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对称 | 第87-88页 |
·自身定位模糊,行政化问题严重,高职学生培养质量较低 | 第88-89页 |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产、学、研相结合成效不大,高职生实践水平不高 | 第89-90页 |
·缺乏科学的就业指导,升学或者就业,高职生不知何去何从 | 第90-91页 |
·高职学生自身问题 | 第91-92页 |
·职业目标不明确,对自身缺乏合理定位 | 第91页 |
·非理性对待“专升本”问题 | 第91-92页 |
·传统思想所形成的影响 | 第92页 |
·教育行政部门问题 | 第92-94页 |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严重不足 | 第92-93页 |
·“专升本”招生体制不健全 | 第93-94页 |
·专业设置衔接不当 | 第94页 |
·本科院校方面问题 | 第94-96页 |
·自身缺乏招生自主权 | 第94-95页 |
·受制于政策指令性的招生计划 | 第95页 |
·受制于政策指令性的学费标准 | 第95-96页 |
第五章 我国高职学生“专升本”供需前景的优化对策 | 第96-109页 |
·提高有效供给水平 | 第96-100页 |
·改革“专升本”招生体制,健全供给制度 | 第96-97页 |
·调动本科院校招生积极性,激发供给热情 | 第97-98页 |
·扩大供给规模,增加招生比例 | 第98-99页 |
·设置高职型本科专业,提升供给质量 | 第99-100页 |
·改善“专升本”需求状况 | 第100-102页 |
·建立“专升本”疏导机制,提高需求理性 | 第100-101页 |
·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制,减缓升本压力 | 第101页 |
·建立“专升本”学生指导机制,提高生源质量 | 第101-102页 |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制度 | 第102-104页 |
·制定符合现阶段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法》 | 第103页 |
·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资金投入力度 | 第103页 |
·建立职业教育学位授予制度,规范高职教育 | 第103-104页 |
·借鉴国际的相关经验 | 第104-109页 |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经验及借鉴意义 | 第104-105页 |
·英国“双证书”教育制度及借鉴意义 | 第105-106页 |
·德国的双元化职业教育及借鉴意义 | 第106-107页 |
·我国台湾地区多学历层次职业教育 | 第107-109页 |
结束语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中文文献 | 第110-112页 |
外文期刊 | 第112-114页 |
附录 | 第114-122页 |
调查问卷一:高职学生意愿专升本调查问卷 | 第114-117页 |
调查问卷二:专升本学生本科阶段情况调查问卷 | 第117-120页 |
访谈提纲 A:对高职院校主管领导老师的访谈提纲 | 第120-121页 |
访谈提纲 B:对本科院校主管领导老师的访谈提纲 | 第121-122页 |
后记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