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序言 | 第7-21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7-10页 |
1. 司马光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 第7-8页 |
2. 与本人对该研究课题的积累和兴趣有关 | 第8页 |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和对一些错误家庭教育观的反思 | 第8-10页 |
4. 迎合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需要 | 第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 史料文献 | 第12-14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3.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7页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特色 | 第17-19页 |
1. 重点 | 第17-18页 |
2. 难点 | 第18页 |
3. 研究特色 | 第18-19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相关概念解读 | 第21-22页 |
(一) 家庭 | 第21页 |
(二) 家庭教育 | 第21-22页 |
二、司马光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22-30页 |
(一) 宋之前家庭教育文化的积淀 | 第22-25页 |
(二) 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 | 第25-27页 |
(三) 家庭环境及个人素养 | 第27-30页 |
1. 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27-28页 |
2. 司马光的个人素养 | 第28-30页 |
三、司马光家庭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 | 第30-34页 |
(一) 宇宙论 | 第30-31页 |
(二) 天命论 | 第31-32页 |
(三) 人性论 | 第32-33页 |
(四) 方法论 | 第33-34页 |
四、司马光家庭教育思想的内涵 | 第34-58页 |
(一) 具体明确的家庭教育目标 | 第34-35页 |
(二) 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原则 | 第35-41页 |
1. 正面教育原则 | 第35-36页 |
2. 及早施教原则 | 第36-38页 |
3. 爱教结合原则 | 第38-39页 |
4. 宽严相济原则 | 第39-41页 |
5. 循序渐进原则 | 第41页 |
(三) 丰富的家庭教育内容 | 第41-51页 |
1. 孝道教育 | 第42-44页 |
2. 和睦教育 | 第44-46页 |
3. 礼仪教育 | 第46-47页 |
4. 平等教育 | 第47-48页 |
5. 诚信教育 | 第48-49页 |
6. 谦恭教育 | 第49页 |
7. 家庭理财教育 | 第49-51页 |
(四) 灵活的家庭教育形式 | 第51页 |
(五) 女子家庭教育 | 第51-58页 |
1. 女子亦需受教 | 第52页 |
2. 女子家庭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 第52-57页 |
3. 女子家教用书 | 第57-58页 |
五、司马光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特色 | 第58-60页 |
(一) “家国一体”的家教理念 | 第58页 |
(二) “勤劳节俭”的家教作风 | 第58-59页 |
(三) “德教为先”的治家要方 | 第59-60页 |
六、司马光家庭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 | 第60-65页 |
(一) 对后世家庭教育理论的影响 | 第60-61页 |
(二) 对后世家庭教育实践的影响 | 第61-62页 |
(三) 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一) 中文类 | 第65-69页 |
1. 古籍类 | 第65-66页 |
2. 专著类 | 第66-67页 |
3. 论文类 | 第67-69页 |
(二) 外文类 | 第69-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