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0页 |
1.1 昆虫迁飞概述 | 第13页 |
1.2 迁飞昆虫的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2.1 捕获方法 | 第13-14页 |
1.2.2 卵巢解剖 | 第14-15页 |
1.2.3 标记技术 | 第15-16页 |
1.2.4 雷达观测 | 第16页 |
1.3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征 | 第16-17页 |
1.4 迁飞棉铃虫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棉铃虫跨海迁飞种群动态 | 第20-2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2.1.1 研究地点 | 第20页 |
2.1.2 高空探照灯诱虫系统 | 第20-21页 |
2.1.3 卵巢解剖 | 第21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2.2.1 年际性和季节性种群动态 | 第21-22页 |
2.2.2 性别比例 | 第22-23页 |
2.2.3 卵巢发育水平 | 第23页 |
2.2.4 交配比例和交配次数 | 第23-24页 |
2.3 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迁飞棉铃虫形态和适合度的季节性变异 | 第26-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3.1.1 供试虫源 | 第26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3.2.1 形态参数的季节性变化 | 第28-31页 |
3.2.2 飞行能力的季节性变化 | 第31-32页 |
3.2.3 生殖能力的季节性变化 | 第32-35页 |
3.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迁飞棉铃虫取食的蜜源植物种类及对适合度的影响 | 第37-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4.1.1 样本采集 | 第37页 |
4.1.2 实验设备 | 第37-38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4.2.1 花粉种类鉴定及携带率分析 | 第40-44页 |
4.2.2 补充营养对生殖的作用 | 第44-46页 |
4.2.3 补充营养对飞行的作用 | 第46-47页 |
4.3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迁飞棉铃虫抗药性水平的季节性变化 | 第49-5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5.1.1 供试药剂 | 第49页 |
5.1.2 供试昆虫 | 第49-50页 |
5.1.3 生物测定方法 | 第50页 |
5.1.4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50-54页 |
5.2.1 F1代幼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动态 | 第50-51页 |
5.2.2 F1代幼虫对辛硫磷的抗药性动态 | 第51-52页 |
5.2.3 F1代幼虫对茚虫威的抗药性动态 | 第52页 |
5.2.4 迁飞成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动态 | 第52-53页 |
5.2.5 迁飞成虫对辛硫磷的抗药性动态 | 第53页 |
5.2.6 迁飞成虫对茚虫威的抗药性动态 | 第53-54页 |
5.2.7 迁飞成虫与F1 代幼虫抗性水平的相关性 | 第54页 |
5.3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6-58页 |
6.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6.2 亟待开展的工作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