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双齿导向辅助下钴催化的C-H键官能团化反应研究进展 | 第11-5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钴催化C-H键与炔烃的交叉偶联反应 | 第12-22页 |
1.2.1 苯甲酰胺、苄胺与炔烃的交叉偶联/环化反应 | 第12-18页 |
1.2.2 磺酰胺、磷酰胺等与炔烃的交叉偶联/环化反应 | 第18-20页 |
1.2.3 C-H键与炔烃的交叉偶联/环化反应无痕的合成异喹啉 | 第20-21页 |
1.2.4 钴催化C-H键炔基化反应 | 第21-22页 |
1.3 钴催化C-H键与烯烃的交叉偶联反应 | 第22-28页 |
1.4 钴催化C-H键与联烯的交叉偶联反应 | 第28-31页 |
1.5 钴催化C-H键(杂)芳基化反应 | 第31-35页 |
1.6 钴催化C-H键羰基化反应 | 第35-40页 |
1.7 钴催化C-H键与异腈的交叉偶联反应 | 第40-41页 |
1.8 钴催化C-H键烷基化反应 | 第41-42页 |
1.9 钴催化C-H键氨化反应 | 第42-45页 |
1.10 钴催化C-H键烷氧基化反应 | 第45-47页 |
1.11 钴催化C-H键酯化反应 | 第47-49页 |
1.12 钴催化C-H键硫醚化反应 | 第49-50页 |
1.13 钴催化C-H键卤代反应 | 第50页 |
1.14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第二章 钴催化的交叉脱氢偶联芳基化反应 | 第57-99页 |
2.1 引言 | 第57-60页 |
2.2 课题设计思路 | 第60-62页 |
2.3 反应条件优化 | 第62-68页 |
2.4 底物拓展 | 第68-71页 |
2.5 导向基的脱除 | 第71页 |
2.6 机理研究 | 第71-77页 |
2.6.1对照实验与自由基抑制实验 | 第71-72页 |
2.6.2自由基捕获实验 | 第72-75页 |
2.6.3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实验 | 第75-77页 |
2.7 推测反应机理 | 第77-78页 |
2.8 实验部分 | 第78-95页 |
2.8.1 仪器与试剂 | 第78页 |
2.8.2 芳基化标准条件操作方法 | 第78-79页 |
2.8.3 自由基捕获实验操作方法 | 第79页 |
2.8.4 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实验操作方法 | 第79-81页 |
2.8.5 8-氨基喹啉导向基的脱除 | 第81页 |
2.8.6 化合物的表征 | 第81-95页 |
2.9 小结 | 第95页 |
2.10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第三章 钴催化的交叉脱氢偶联氨化反应 | 第99-141页 |
3.1 引言 | 第99-102页 |
3.2 反应条件筛选 | 第102-108页 |
3.3 底物拓展 | 第108-110页 |
3.4 氨化反应的放大与导向基的脱除 | 第110-111页 |
3.5 机理研究 | 第111-118页 |
3.5.1对照实验 | 第111-113页 |
3.5.2 新型有机金属化合物7 的合成以及分子内氨化反应 | 第113-115页 |
3.5.3氢氘交换实验 | 第115页 |
3.5.4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实验 | 第115-118页 |
3.6 推测反应机理 | 第118-119页 |
3.7 实验部分 | 第119-137页 |
3.7.1 仪器与试剂 | 第119页 |
3.7.2 氨化反应标准条件操作方法 | 第119-120页 |
3.7.3 有机金属化合物5 参与的对照实验操作方法 | 第120页 |
3.7.4 有机金属化合物7 的合成方法 | 第120页 |
3.7.5 有机金属化合物7 的分子内氨化反应操作方法 | 第120-121页 |
3.7.6氢氘交换实验 | 第121页 |
3.7.7 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实验操作方法 | 第121-122页 |
3.7.8 克级反应操作方法 | 第122-123页 |
3.7.9 导向基的脱除与回收 | 第123页 |
3.7.10 化合物的表征 | 第123-137页 |
3.8 小结 | 第137-138页 |
3.9 参考文献 | 第138-141页 |
附图 | 第141-22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22-223页 |
致谢 | 第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