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31页 |
1.2.1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研究 | 第21-22页 |
1.2.2 流域非点源污染精细化模拟研究 | 第22-26页 |
1.2.3 非点源污染优先控制区识别研究 | 第26-30页 |
1.2.4 洱海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1.2.5 值得进一步研究之处 | 第31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1-3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1-3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33-34页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洱海流域水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流域分区研究 | 第36-86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流域水环境潜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8页 |
2.2.1 地理特征及地质地貌 | 第36-40页 |
2.2.2 流域水文及气象特征 | 第40-44页 |
2.2.3 社会经济及农畜产业 | 第44-48页 |
2.3 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判(MIs-CE)的湖泊水环境变化特征研究 | 第48-69页 |
2.3.1 研究方法 | 第48-50页 |
2.3.2 入湖河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 第50-53页 |
2.3.3 湖泊水环境时空变化特征 | 第53-69页 |
2.4 基于蒙特卡洛AHP算法(MC-AHP)的流域分区方法体系 | 第69-82页 |
2.4.1 研究方法 | 第69-77页 |
2.4.2 洱海流域分区结果及典型小流域选取 | 第77-82页 |
2.5 洱海水环境问题诊断与识别 | 第82-85页 |
2.6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三章 基于分区参数移植法的湖泊型流域非点源污染精细模拟 | 第86-135页 |
3.1 引言 | 第86-8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87-95页 |
3.2.1 主要思路 | 第87-88页 |
3.2.2 技术流程 | 第88-89页 |
3.2.3 SWAT模型概述 | 第89-95页 |
3.3 流域分区及典型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精细模拟 | 第95-130页 |
3.3.2 弥苴河(炼城站上游)流域非点源污染精细模拟 | 第95-106页 |
3.3.3 海西典型溪流、沟渠流域非点源污染精细模拟 | 第106-118页 |
3.3.4 波罗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精细模拟 | 第118-126页 |
3.3.5 玉龙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精细模拟 | 第126-130页 |
3.4 分区参数移植模拟及合理性分析 | 第130-134页 |
3.4.1 方法合理性分析 | 第130-131页 |
3.4.2 分区参数模拟 | 第131-133页 |
3.4.3 模拟结果验证 | 第133-134页 |
3.5 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四章 基于马氏链模型和混合区水质-污染源响应关系模型的湖泊型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 | 第135-161页 |
4.1 引言 | 第135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135-143页 |
4.2.1 主要思路 | 第135-136页 |
4.2.2 技术流程 | 第136-137页 |
4.2.3 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子流域入湖贡献量计算 | 第137-140页 |
4.2.4 基于混合区水质—污染源响应关系模型的水质污染分担率计算 | 第140-143页 |
4.3 数据准备 | 第143-147页 |
4.3.1 子流域空间拓扑关系建立 | 第143-145页 |
4.3.2 入湖河流河口混合区污染贡献率计算 | 第145-147页 |
4.4 子流域入湖贡献量空间特征及河口混合区分担率计算 | 第147-148页 |
4.4.1 子流域入湖贡献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第147页 |
4.4.2 子流域对河口混合区水质污染分担率分析 | 第147-148页 |
4.5 子流域非点源污染贡献负荷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8-155页 |
4.5.1 土地利用 | 第149页 |
4.5.2 土壤类型 | 第149-151页 |
4.5.3 坡度变化 | 第151-153页 |
4.5.4 地理高程 | 第153-155页 |
4.6 基于统计分析的洱海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黑箱模型构建 | 第155-159页 |
4.6.1 流量—非点源污染负荷黑箱模型构建 | 第156-157页 |
4.6.2 流量—非点源污染负荷黑箱模型验证 | 第157-159页 |
4.7 小结 | 第159-161页 |
第五章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湖泊型流域非点源污染多级优先控制区识别 | 第161-189页 |
5.1 引言 | 第161-162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162-166页 |
5.2.1 主要思路 | 第162页 |
5.2.2 技术流程 | 第162-163页 |
5.2.3 灰色概率模型 | 第163-165页 |
5.2.4 水文周期小波分析 | 第165-166页 |
5.3 数据准备 | 第166-168页 |
5.3.1 评价标准确定 | 第166页 |
5.3.2 基于小波分析的评估周期划分 | 第166-168页 |
5.4 不同评估点的流域非点源污染优先控制区识别 | 第168-187页 |
5.4.1 以全湖平均水质状态的流域非点源污染优先控制区识别 | 第168-177页 |
5.4.2 以北部湖区水质状态的流域非点源污染优先控制区识别 | 第177-186页 |
5.4.3 不同评估点的优先控制区识结果差异性分析 | 第186-187页 |
5.5 小结 | 第187-1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9-194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9-191页 |
6.2 主要创新成果 | 第191-19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92-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206-20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 | 第20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励 | 第208-209页 |
致谢 | 第209-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