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复杂流动中典型赤潮藻聚集的水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3页
        1.2.1 藻类自身游动特性研究第17-20页
        1.2.2 藻类聚集的水动力机制第20-21页
        1.2.3 藻类迁移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第21-23页
        1.2.4 相关研究的不足第23页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第23-26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2 主要创新点第24-26页
第二章 赤潮异弯藻自身游动特性的实验研究第26-51页
    2.1 实验装置及方法第26-33页
        2.1.1 藻种选取第26-27页
        2.1.2 实验设计第27-28页
        2.1.3 实验方法第28-30页
        2.1.4 实验图像处理与数据统计第30-33页
    2.2 赤潮异弯藻游动特征第33-41页
        2.2.1 藻细胞运动轨迹第33-35页
        2.2.2 藻细胞运动速度分布第35-39页
        2.2.3 藻细胞运动方向分布第39-41页
    2.3 藻细胞的重力致旋参数与旋转扩散系数第41-50页
        2.3.1 偏向性参数λ第41-45页
        2.3.2 重定位时间B第45-48页
        2.3.3 旋转扩散系数D_r第48-50页
    2.4 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三维涡量场中典型赤潮藻游动特性研究第51-73页
    3.1 Fokker-Planck方程第51-52页
    3.2 水平涡量场中藻细胞游动特性第52-60页
        3.2.1 藻细胞的游动方向第53-55页
        3.2.2 藻细胞的扩散特性第55-60页
    3.3 三维涡量场中藻细胞的游动特性第60-72页
        3.3.1 藻细胞的游动方向第60-65页
        3.3.2 藻细胞的扩散特性第65-72页
    3.4 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复杂流动中典型赤潮藻分布的实验研究第73-92页
    4.1 实验装置及方法第73-77页
        4.1.1 实验设计第73-74页
        4.1.2 实验方法第74-76页
        4.1.3 图像处理与数据统计第76-77页
    4.2 流场和涡量分布第77-85页
        4.2.1 流速场分布第77-83页
        4.2.2 涡量场分布第83-85页
    4.3 藻细胞浓度分布第85-91页
        4.3.1 活藻细胞浓度分布第85-89页
        4.3.2 死藻细胞浓度分布第89-91页
    4.4 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复杂流动中赤潮异弯藻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第92-102页
    5.1 数值模拟方法第92-93页
    5.2 活性粒子模型第93-94页
    5.3 藻细胞运动轨迹及空间分布第94-100页
        5.3.1 单个藻细胞运动轨迹分析第94-100页
        5.3.2 藻细胞浓度场分布第100页
    5.4 小结第100-102页
第六章 大亚湾赤潮暴发的水动力机制研究第102-123页
    6.1 大亚湾海域赤潮暴发概况第102-103页
    6.2 大亚湾赤潮影响因素分析第103-109页
        6.2.1 电站排水温升对藻类的影响第104-107页
        6.2.2 藻类生长对赤潮暴发的影响第107-108页
        6.2.3 水动力影响第108-109页
    6.3 大亚湾海域风生流数值模拟计算第109-112页
        6.3.1 计算区域、网格及边界条件第110-111页
        6.3.2 工况设置第111-112页
    6.4 计算结果分析第112-121页
        6.4.1 流场分布第112-114页
        6.4.2 涡量分布第114-119页
        6.4.3 水动力对藻细胞垂向分布的影响第119-121页
    6.5 小结第121-12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3-126页
    7.1 结论第123-124页
    7.2 展望第124-126页
附录第126-127页
    英文缩写第126页
    主要符号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的研究成果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性粘土控制褐潮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下一篇:湖泊流域非点源污染分区精细化模似与多级优先控制区识别--以洱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