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化学论文

雅鲁藏布江水文水化学特征及流域碳循环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3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6-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6页
        1.1.2 选题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7页
        1.2.1 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第17-20页
        1.2.2 河流水文水化学研究进展第20-22页
        1.2.3 河流CO_2来源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第22-25页
        1.2.4 河流碳循环研究进展第25-27页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第27-28页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8-33页
        1.4.1 研究目标第28页
        1.4.2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9页
        1.4.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9-3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3-42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33-36页
        2.1.1 地理位置第33-34页
        2.1.2 气象水文第34页
        2.1.3 水系状况第34-35页
        2.1.4 地形地质第35-36页
    2.2 样品采集第36-39页
        2.2.1 采样点布设第36-38页
        2.2.2 样品采集及前处理第38-39页
    2.3 样品检测与计算方法第39-42页
第三章 流域水文水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第42-69页
    3.1 雅江氢氧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分析第42-48页
        3.1.1 雅江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第42-44页
        3.1.2 雅江氢氧同位素空间变化特征第44-46页
        3.1.3 氚过量(d-excess)参数特征第46-48页
    3.2 雅江水体水化学离子特征第48-53页
        3.2.1 基本理化参数第48-49页
        3.2.2 水化学离子组成第49-53页
    3.3 河水主离子成因的定性分析第53-59页
        3.3.1 吉布斯Gibbs图解分析第53-54页
        3.3.2 雅江阴阳离子三角图分析第54-56页
        3.3.3 雅江流域内主要风化过程分析第56-59页
    3.4 河水主离子成因的定量分析第59-63页
        3.4.1 人类活动影响第59页
        3.4.2 大气降水输入第59-60页
        3.4.3 岩石风化输入第60-63页
    3.5 雅江流域岩石化学风化速率与CO_2消耗第63-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雅江碳含量特征及CO_2产生过程分析第69-89页
    4.1 雅江水体pCO_2和DIC含量分布特征第69-73页
        4.1.1 雅江水体pCO_2和DIC流域空间分布特征第69-71页
        4.1.2 雅江水体pCO_2、DIC不同水期分布特征第71-72页
        4.1.3 与世界大河pCO_2对比第72-73页
    4.2 雅江河水无机碳(DIC)来源探讨第73-77页
        4.2.1 雅江流域DIC主要来源的定性分析第73-74页
        4.2.2 丰水期δ~(13)C_(DIC)特征及DIC来源定量分析第74-77页
    4.3 雅江水体有机碳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第77-79页
        4.3.1 雅江水体溶解有机碳(DOC)分布特征第77页
        4.3.2 雅江水体颗粒有机碳(POC)分布特征第77-78页
        4.3.3 雅江水体有机碳来源分析第78-79页
    4.4 雅江水体CO_2产生过程分析第79-84页
        4.4.1 流域-水体CO_2产生机理第79-80页
        4.4.2 生物效应对pCO_2的影响第80-82页
        4.4.3 雅江碳酸盐平衡体系CO_2的动态变化第82-84页
    4.5 水体CaCO_3-CO_2-H_2O热力学平衡体系分析第84-87页
    4.6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五章 雅江水-气界面CO_2通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第89-104页
    5.1 静态箱法与模型梯度法计算F_(CO2)结果分析第89-93页
        5.1.1 水-气界面温室气体交换通量监测方法简述第89-90页
        5.1.2 静态箱法与模型梯度法计算结果差异性分析第90-93页
    5.2 雅江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F_(CO2))特征分析第93-96页
        5.2.1 雅江水-气界面F_(CO2)空间变化特征第93-94页
        5.2.2 雅江水-气界面F_(CO2)不同水期变化特征第94-95页
        5.2.3 与世界大河CO_2排放量对比分析第95-96页
    5.3 雅江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影响因素分析第96-102页
        5.3.1 水体CO_2交换通量与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第96-97页
        5.3.2 流域环境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第97-99页
        5.3.3 河流CO_2排放控制因子框架第99-102页
    5.4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流域-水体碳循环模型分析第104-113页
    6.1 雅江碳通量估算与分析第104-107页
    6.2 雅江流域脱碳及碳汇效应分析第107-109页
    6.3 雅江流域碳循环模型分析第109-111页
    6.4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3-118页
    7.1 结论第113-115页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15-116页
    7.3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3-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和学术会议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泊流域非点源污染分区精细化模似与多级优先控制区识别--以洱海为例
下一篇:非线性水汽—对流和海洋反馈在MJO事件形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