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基坑工程钢—钢筋混凝土联合内支撑体系监测与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6-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8页
    1.2 桩撑支护体系简介第18-19页
        1.2.1 排桩式围护墙第18页
        1.2.2 内支撑第18-19页
        1.2.3 桩撑支护体系特点和适用条件第19页
    1.3 研究现状第19-24页
        1.3.1 支护结构土压力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2 桩撑支护体系研究现状第22-24页
    1.4 主要研究工作第24-26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2 技术路线第25-26页
2 桩撑支护体系内力计算方法第26-33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极限平衡法第26-27页
    2.3 平面弹性地基梁法第27-32页
        2.3.1 弹性支点法第27-31页
        2.3.2 增量法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3 钢-钢筋混凝土联合内支撑体系现场监测第33-63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工程概况第33-37页
        3.2.1 工程简介第33-34页
        3.2.2 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第34-37页
    3.3 基坑支护设计第37-38页
    3.4 现场监测第38-47页
        3.4.1 监测目的第38-39页
        3.4.2 监测项目第39页
        3.4.3 监测布点第39-41页
        3.4.4 监测方法第41-47页
    3.5 现场监测成果及分析第47-58页
        3.5.1 土压力第47-52页
        3.5.2 桩体水平位移第52-54页
        3.5.3 桩体弯矩第54-56页
        3.5.4 支撑轴力第56-58页
    3.6 增量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58-62页
        3.6.1 理正深基坑软件计算参数与工况设置第59页
        3.6.2 桩体水平位移对比分析第59-61页
        3.6.3 桩体弯矩对比分析第61-62页
    3.7 本章小结第62-63页
4 钢-钢筋混凝土联合内支撑体系数值计算第63-82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FLAC~(3D)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第63-64页
        4.2.1 求解基本原理第63页
        4.2.2 计算流程第63-64页
    4.3 三维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第64-72页
        4.3.1 土体本构模型第64-66页
        4.3.2 结构单元第66-69页
        4.3.3 基本数值分析模型第69-71页
        4.3.4 工况设置第71-72页
    4.4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第72-80页
        4.4.1 基坑变形性状分析第72-75页
        4.4.2 桩体水平位移分析第75-78页
        4.4.3 桩体弯矩分析第78-79页
        4.4.4 支撑轴力分析第79-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5 钢-钢筋混凝土联合内支撑体系优化分析第82-96页
    5.1 引言第82页
    5.2 工作状态评估第82-86页
        5.2.1 支护桩承载力计算第82-84页
        5.2.2 支护桩承载力发挥系数第84页
        5.2.3 支撑承载力计算第84-85页
        5.2.4 支撑承载力发挥系数第85-86页
    5.3 钢-钢筋混凝土联合内支撑体系单因素分析第86-91页
        5.3.1 支撑形式对支护体系受力状态的影响第86-88页
        5.3.2 桩径对支护体系受力状态的影响第88-90页
        5.3.3 钢支撑水平间距对支护体系受力状态的影响第90-91页
    5.4 钢-钢筋混凝土联合内支撑体系优化分析第91-94页
        5.4.1 优化方案的选取第91-92页
        5.4.2 优化方案对比分析第92-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6-99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96-97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豫中地区传统村落外部空间探研
下一篇:高校改造工程造价控制研究--以S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