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6-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论文缘起 | 第17-18页 |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3.1 “豫中地区” | 第20-21页 |
1.3.2 “传统村落” | 第21页 |
1.3.3 “外部空间 | 第21-22页 |
1.3.4 “传统村落外部空间” | 第22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7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27-2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8-29页 |
2 豫中地区传统村落与外部空间的调研与分析 | 第29-47页 |
2.1 豫中地区研究背景概述 | 第29-32页 |
2.1.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9页 |
2.1.2 历史文化背景 | 第29-32页 |
2.1.3 社会经济背景 | 第32页 |
2.2 豫中地区传统村落概况 | 第32-36页 |
2.2.1 村落数量统计 | 第32-33页 |
2.2.2 村落分布情况 | 第33-34页 |
2.2.3 村落特点分析 | 第34-36页 |
2.3 豫中地区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结构分析 | 第36-39页 |
2.3.1 网状结构 | 第36-38页 |
2.3.2 十字型结构 | 第38页 |
2.3.3 线型结构 | 第38-39页 |
2.4 豫中地区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2.4.1 传统外部空间遭到破坏 | 第39页 |
2.4.2 村落公共活动的缺乏 | 第39-40页 |
2.4.3 村民思想意识的转变 | 第40页 |
2.4.4 村落外部空间过于单一 | 第40-41页 |
2.5 豫中地区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41-47页 |
2.5.1 自然因素 | 第41-43页 |
2.5.2 经济因素 | 第43-44页 |
2.5.3 文化因素 | 第44-46页 |
2.5.4 交往活动 | 第46-47页 |
3 豫中地区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的类型与构成 | 第47-67页 |
3.1 豫中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类型的空间形态分析 | 第47-54页 |
3.1.1 点状空间 | 第47-52页 |
3.1.2 线状空间 | 第52-54页 |
3.1.3 面状空间 | 第54页 |
3.2 豫中地区传统村落外部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 第54-60页 |
3.2.1 中心与轴线 | 第55页 |
3.2.2 边缘与界面 | 第55-59页 |
3.2.3 方向与方位 | 第59页 |
3.2.4 形式与形态 | 第59-60页 |
3.3 豫中地区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特征分析 | 第60-67页 |
3.3.1 比例与尺度 | 第60-62页 |
3.3.2 层次与序列 | 第62-64页 |
3.3.3 开放与封闭 | 第64-67页 |
4 豫中地区传统村落外部空间保护与再利用分析 | 第67-77页 |
4.1 豫中地区传统村落外部空间与行为活动分析 | 第67-73页 |
4.1.1 行为活动类型 | 第67-68页 |
4.1.2 活动的场所与场景 | 第68-72页 |
4.1.3 行为活动与外部空间的相互作用 | 第72-73页 |
4.2 豫中各地区传统外部空间保护与再利用原则 | 第73-74页 |
4.2.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73页 |
4.2.2 整体性原则 | 第73页 |
4.2.3 原真性原则 | 第73页 |
4.2.4 可持续原则 | 第73-74页 |
4.3 豫中地区传统外部空间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 第74-76页 |
4.3.1 外部空间的环境优化 | 第74-75页 |
4.3.2 重要建筑的保护修复 | 第75页 |
4.3.3 村落文化的继承发展 | 第75-76页 |
4.4 传统村落外部空间保护与再利用的意义 | 第76-77页 |
5 设计实践:王英沟村保护规划中对外部空间的再创造 | 第77-96页 |
5.1 村落概况 | 第77-81页 |
5.1.1 村落简介 | 第77页 |
5.1.2 背景分析 | 第77-78页 |
5.1.3 现状分析 | 第78-81页 |
5.2 外部空间现状分析 | 第81-85页 |
5.2.1 点状空间 | 第81-82页 |
5.2.2 线状空间 | 第82-84页 |
5.2.3 面状空间 | 第84-85页 |
5.3 外部空间保护具体措施 | 第85-89页 |
5.3.1 村落整体格局保护与空间布局规划 | 第85-86页 |
5.3.2 外部空间的保护规划 | 第86-87页 |
5.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第87-89页 |
5.4 外部空间的风貌整治设计 | 第89-94页 |
5.4.1 村民活动中心设计 | 第90-92页 |
5.4.2 河东环境风貌整治 | 第92-93页 |
5.4.3 河西街沿街立面整治 | 第93-94页 |
5.5 外部空间保护与再创造的实践成果与问题总结 | 第94-96页 |
5.5.1 外部空间保护与再创造的实践成果 | 第94-95页 |
5.5.2 外部空间保护与再创造的问题总结 | 第95-96页 |
6 结语 | 第96-98页 |
6.1 论文研究总结 | 第96页 |
6.2 论文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6.3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