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生物学论文

新型低毒匹马霉素衍生物的基因工程创制及其定向高产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47页
    1.1 系统性真菌感染及常用抗真菌药物第11-14页
        1.1.1 多烯类药物第12页
        1.1.2 唑类药物第12-13页
        1.1.3 氟胞嘧啶第13页
        1.1.4 棘白菌素类药物第13-14页
    1.2 多烯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特征及作用机制第14-21页
        1.2.1 多烯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特征第14-17页
        1.2.2 多烯类抗生素的活性及毒性作用机制第17-21页
    1.3 多烯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第21-26页
        1.3.1 多烯类抗生素的PKS合成途径第21-23页
        1.3.2 多烯类抗生素的PKS后修饰途径第23-26页
    1.4 多烯类抗生素的结构改造第26-37页
        1.4.1 PKS起始模块基因改造获得多烯衍生物第26-29页
        1.4.2 PKS延伸模块基因改造获得多烯衍生物第29-31页
        1.4.3 PKS后修饰P450 基因改造获得多烯衍生物第31-34页
        1.4.4 PKS后修饰糖基配体改造获得多烯衍生物第34-37页
    1.5 多烯类抗生素的产量提高及优化第37-45页
        1.5.1 多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第37-40页
        1.5.2 多烯类抗生素的产量提高第40-43页
        1.5.3 多烯类抗生素的组分构成优化第43-45页
    1.6 匹马霉素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研究内容第45-47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7-58页
    2.1 实验材料第47-53页
    2.2 实验方法第53-58页
第三章 新型低毒匹马霉素衍生物的基因工程创制第58-106页
    3.1 基因scnG失活导致三种新型匹马霉素衍生物的产生第59-70页
        3.1.1 P450 单加氧酶基因scnG的定点失活第59-62页
        3.1.2 scnG失活突变株产生三种匹马霉素衍生物第62-66页
        3.1.3 匹马霉素衍生物1、2及3 的结构鉴定与分析第66-70页
    3.2 匹马霉素衍生物1、2及3 的生物合成机制解析第70-99页
        3.2.1 衍生物2 的生物合成机制解析第70-80页
        3.2.2 衍生物3 的生物合成机制解析第80-90页
        3.2.3 推测的衍生物1、2及3 的生物合成途径第90-92页
        3.2.4 ScnG催化的环外羧基化可能发生在链释放之前第92-99页
    3.3 匹马霉素衍生物1、2及3 的生物活性分析第99-103页
    3.4 匹马霉素构效关系解析第103-105页
    3.5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四章 低毒匹马霉素衍生物1或2的定向高产第106-134页
    4.1 PKS基因scnS4 过表达无法消除副产物3 的产生第106-110页
    4.2 DH12-KR12 双结构域替换完全消除副产物3 的产生第110-122页
        4.2.1 DH12 结构域替换无法消除副产物3 的产生第110-114页
        4.2.2 DH12-KR12 双结构域替换消除副产物3 的产生第114-118页
        4.2.3 两侧linker区域对结构域替换效果的影响第118-122页
    4.3 低毒匹马霉素衍生物1或2 的定向高产第122-132页
        4.3.1 低毒匹马霉素衍生物2 的定向高产第123-125页
        4.3.2 高效低毒匹马霉素衍生物1 的定向高产第125-132页
    4.4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五章 基于TE结构域理性改造的低毒匹马霉素衍生物高产第134-151页
    5.1 TE结构域的初步同源建模及定点突变第134-142页
        5.1.1 TE结构域的初步同源建模与理性设计第135-137页
        5.1.2 TE结构域定点突变产生匹马霉素聚酮链中间体第137-142页
    5.2 TE结构域的体外生化分析第142-148页
        5.2.1 TE结构域模拟底物的化学衍生第142-145页
        5.2.2 TE结构域体外生化分析体系的建立第145-148页
    5.3 基于TE结构域理性改造的低毒匹马霉素衍生物高产第148-149页
    5.4 本章小结第149-15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51-154页
    6.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第151页
    6.2 本论文研究工作创新点第151-152页
    6.3 本论文研究工作展望第152-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9页
致谢第169-17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国家发明专利第171-172页
附录 本论文所鉴定匹马霉素衍生物的核磁图谱第172-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操作安全性研究
下一篇:室内环境中移动机器人的多目标点路径规划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