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概念与功能重构 | 第14-25页 |
第一节 宅基地“三权分置”基本含义 | 第14-18页 |
一 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 | 第14-16页 |
二 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 | 第16-17页 |
三 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概念重构 | 第18-21页 |
一 现有宅基地使用权概念分析 | 第18-19页 |
二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概念分析 | 第19页 |
三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性质定位 | 第19-21页 |
第三节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功能重构 | 第21-25页 |
一 剥离保障功能 | 第21-22页 |
二 突出资源与财产功能 | 第22-23页 |
三 追求公平与效率统一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取得与退出制度重构 | 第25-39页 |
第一节 宅基地使用权取得与退出现状 | 第25-29页 |
一 取得与退出的立法现状 | 第25-26页 |
二 取得与退出的法律困境 | 第26-29页 |
第二节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取得与退出制度重构必要性 | 第29-33页 |
一 取得与退出公法色彩偏重,所有权保护不善 | 第29-30页 |
二 取得主体界定存在困难 | 第30-31页 |
三 取得程序不明,登记欠缺 | 第31页 |
四 取得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匹配 | 第31-32页 |
五 退出事由与退出程序不完善 | 第32-33页 |
第三节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取得与退出制度设想 | 第33-39页 |
一 取得与退出应“公私兼具” | 第33-34页 |
二 理清取得主体之界定 | 第34-35页 |
三 规范取得程序,确立登记制度 | 第35页 |
四 采用灵活取得方式,设置固定期限 | 第35-37页 |
五 实行自愿原则下灵活退出方式 | 第37-38页 |
六 明确退出事由与退出程序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重构 | 第39-54页 |
第一节 现行制度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现状梳理 | 第39-43页 |
一 流转之理论争执 | 第39页 |
二 流转之立法梳理 | 第39-41页 |
三 流转之法律困境 | 第41-43页 |
第二节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重构的必要性 | 第43-45页 |
一 隐形流转不利于三方权利主体的利益保护 | 第43-44页 |
二 限制流转不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 | 第44页 |
三 放开流转是现代物权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设想 | 第45-54页 |
一 “三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基本原则 | 第45-48页 |
二 转让制度设计 | 第48-51页 |
三 抵押制度设计 | 第51-53页 |
四 出租制度设计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