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6-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1.1 黄秋葵叶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 1.1.1 黄秋葵叶的营养价值 | 第14-16页 | 
| 1.1.2 抗氧化活性 | 第16-17页 | 
| 1.2 新型茶的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 1.2.1 新型茶的品质分析 | 第17-18页 | 
| 1.2.2 新型茶的冲泡工艺研究 | 第18-19页 | 
| 1.2.3 新型茶水提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9-22页 | 
| 1.3 黄秋葵叶茶的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3-25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5.2 创新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黄秋葵叶茶品质分析 | 第25-42页 |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5页 | 
| 2.1.2 设备与仪器 | 第25-26页 | 
| 2.2 试验方法 | 第26-30页 | 
| 2.2.1 样品处理 | 第26页 | 
| 2.2.2 主要化学成分测定 | 第26-27页 | 
| 2.2.3 总糖和多糖含量测定 | 第27页 | 
| 2.2.4 粗纤维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 2.2.5 矿物质含量测定 | 第28页 | 
| 2.2.6 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测定 | 第28页 | 
| 2.2.7 多酚类物质测定 | 第28-29页 | 
| 2.2.8 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第29页 | 
| 2.2.9 香气成分测定 | 第29-30页 | 
| 2.3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 2.4 结果分析 | 第30-41页 | 
| 2.4.1 基本成分分析 | 第30-31页 | 
| 2.4.2 滋味成分分析 | 第31-36页 | 
| 2.4.3 色泽成分分析 | 第36-38页 | 
| 2.4.4 香气成分分析 | 第38-41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黄秋葵叶茶冲泡条件优化 | 第42-59页 |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42页 | 
| 3.1.2 设备与仪器 | 第42-43页 | 
| 3.2 试验方法 | 第43-46页 | 
| 3.2.1 冲泡条件的筛选 | 第43页 | 
| 3.2.2 感官评价 | 第43-44页 | 
| 3.2.3 汤色测定 | 第44页 | 
| 3.2.4 冲泡条件的优化 | 第44-45页 | 
| 3.2.5 主要滋味成分的测定 | 第45页 | 
| 3.2.6 GABA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 3.2.7 GC-MS分析 | 第45-46页 | 
| 3.3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 3.4 结果分析 | 第46-57页 | 
| 3.4.1 冲泡条件的筛选 | 第46-50页 | 
| 3.4.2 冲泡条件的优化 | 第50-55页 | 
| 3.4.3 黄秋葵叶茶茶汤感官品质分析 | 第55-5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黄秋葵叶茶水提物提取动力学研究 | 第59-73页 |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9-60页 |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59页 | 
| 4.1.2 设备与仪器 | 第59-60页 | 
| 4.2 试验方法 | 第60-62页 | 
| 4.2.1 常规静态提取 | 第60页 | 
| 4.2.2 磁力搅拌提取 | 第60页 | 
| 4.2.3 生物活性成分的测定 | 第60页 | 
| 4.2.4 水提物中生物活性成分在不同提取方式下的提取动力学方程 | 第60-61页 | 
| 4.2.5 验证提取动力学模型 | 第61-62页 | 
| 4.3 数据分析 | 第62页 | 
| 4.4 结果分析 | 第62-71页 | 
| 4.4.1 不同提取方式对水提物中生物活性成分浓度的影响 | 第62-65页 | 
| 4.4.2 常规静态提取方式下水提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动力学 | 第65-67页 | 
| 4.4.3 磁力搅拌提取方式下水提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动力学 | 第67-70页 | 
| 4.4.4 不同提取方式对水提物中生物活性成分提取活化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 4.4.5 不同提取方式下水提物中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7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五章 黄秋葵叶茶水提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73-82页 |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73-74页 | 
| 5.1.1 材料与试剂 | 第73-74页 | 
| 5.1.2 设备与仪器 | 第74页 | 
| 5.2 试验方法 | 第74-77页 | 
| 5.2.1 黄秋葵叶茶水提物的制备 | 第74页 | 
| 5.2.2 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 | 第74-75页 | 
| 5.2.3 羟基自由基清除试验 | 第75页 | 
| 5.2.4 超氧阴离子清除试验 | 第75页 | 
| 5.2.5 亚硝酸盐清除试验 | 第75-76页 | 
| 5.2.6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试验 | 第76页 | 
| 5.2.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试验 | 第76-77页 | 
| 5.2.8 主要活性成分的测定 | 第77页 | 
| 5.3 数据分析 | 第77页 | 
| 5.4 结果分析 | 第77-81页 | 
| 5.4.1 黄秋葵叶茶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及清除亚硝酸盐能力 | 第77-78页 | 
| 5.4.2 黄秋葵叶茶水提物的降血糖及降血压能力 | 第78-79页 | 
| 5.4.3 黄秋葵叶茶水提物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 | 第79-80页 | 
| 5.4.4 水提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与生物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80-8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4页 | 
| 附录 | 第94-96页 |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 
| 在校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