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导论 | 第12-23页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2-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17-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研究视角 | 第18-20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20页 |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0-23页 |
(一)研究创新 | 第20-21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地方高校工学硕士培养质量理论阐释 | 第23-52页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一)工学硕士 | 第23-24页 |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 第24页 |
(三)地方高校工学硕士培养质量 | 第24-26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6-36页 |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 | 第26-31页 |
(二)三螺旋理论 | 第31-33页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33-36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36-52页 |
(一)研究生培养的历史演进 | 第36-39页 |
(二)国内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综述 | 第39-48页 |
(三)国外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综述 | 第48-50页 |
(四)对现有国内外研究的综合评价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工学硕士培养质量要素分析 | 第52-66页 |
一、美国工学硕士培养质量要素 | 第52-58页 |
(一)以项目为桥梁,注重协同培养 | 第52-54页 |
(二)推行跨科学习,强调基础理论 | 第54-56页 |
(三)以师资为保障,全程质量监督 | 第56-57页 |
(四)提供管理保障,促进成果转化 | 第57-58页 |
二、英国工学硕士培养质量要素 | 第58-59页 |
(一)推行知识合作,构筑产学研平台 | 第58页 |
(二)注重以用促学,培养创新性人才 | 第58-59页 |
(三)强化指导功能,推进新成果转化 | 第59页 |
三、国内工学硕士培养质量要素 | 第59-63页 |
(一)鼓励特色培养,推行双语教学 | 第60-61页 |
(二)严格考核论文,强化精神激励 | 第61-62页 |
(三)借力国际资源,提供软硬件保障 | 第62-63页 |
四、国内外工学硕士培养质量要素对比分析 | 第63-66页 |
(一)培养目标有差异,有待与工业界需求相契合 | 第63页 |
(二)导师质量有差距,需优化师资及其指导功能 | 第63页 |
(三)实践环境有差异,应共享各方现有优质资源 | 第63-64页 |
(四)课程设置有差异,有待突出综合性和特色性 | 第64-66页 |
第三章 地方高校工学硕士培养质量实证分析 | 第66-91页 |
一、工学硕士培养质量影响因素提炼 | 第66-69页 |
(一)内部环境 | 第67-68页 |
(二)外部环境 | 第68-69页 |
二、实证研究设计 | 第69-76页 |
(一)研究样本 | 第69-71页 |
(二)问卷设计 | 第71-75页 |
(三)调研实施 | 第75-76页 |
三、问卷统计分析 | 第76-91页 |
(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76-78页 |
(二)调查样本分布 | 第78-81页 |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1-91页 |
第四章 地方高校工学硕士培养质量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 第91-118页 |
一、地方高校工学硕士培养质量现状 | 第91-106页 |
(一)地方高校工学硕士培养质量自我认知 | 第91-97页 |
(二)地方高校工学硕士培养质量外界评价 | 第97-101页 |
(三)地方高校工学硕士培养质量综合评判 | 第101-106页 |
二、地方高校工学硕士培养质量主要问题 | 第106-118页 |
(一)相关理论基础薄弱,质量水平高低不一 | 第107-110页 |
(二)前沿信息掌握较差,科研创新能力偏低 | 第110-113页 |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科研产出成果不高 | 第113-115页 |
(四)应用实践能力一般,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 第115-118页 |
第五章 地方高校工学硕士培养质量问题成因分析 | 第118-132页 |
一、工学硕士培养质量内部环境因素 | 第118-127页 |
(一)顶层设计不科学,导致人才培养无特色 | 第118-122页 |
(二)师资力量较薄弱,导致学生质量难提升 | 第122-124页 |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学习主动性下降 | 第124-125页 |
(四)导师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综合实力差 | 第125-127页 |
(五)学术氛围不浓厚,导致科研创新意识差 | 第127页 |
二、工学硕士培养质量外部环境因素 | 第127-132页 |
(一)没有获得充足的外部供给,多方发展受到制约 | 第127-128页 |
(二)没有先进的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操作受到影响 | 第128-129页 |
(三)产学研各方互动意识不强,供给需求严重错位 | 第129-130页 |
(四)缺乏产学研合作互动意识,成果转化逐步减少 | 第130-132页 |
第六章 地方高校提升工学硕士培养质量的对策 | 第132-145页 |
一、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引领作用 | 第132-136页 |
(一)以严谨的导师遴选机制为基础,保障导师队伍质量 | 第132-134页 |
(二)以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为保障,强化导师指导功能 | 第134-135页 |
(三)以丰富的引进进修机制为途径,提升导师队伍实力 | 第135-136页 |
二、全面推动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 | 第136-139页 |
(一)以科学的学科调整机制为基础,突出学科融合特色 | 第136-137页 |
(二)以全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为指导,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 第137-139页 |
三、全力调动工学硕士学习主动性 | 第139-141页 |
(一)以唤醒学生主体自觉为前提,不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 第139页 |
(二)以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为基础,全面激励学生学习动力 | 第139-140页 |
(三)以改善主观能动意识为导向,持续加强师生互动关系 | 第140-141页 |
四、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的积极性 | 第141-145页 |
(一)以高质的创新人才培养为纽带,激发各方合作动力 | 第141-143页 |
(二)以丰富的校企共建策略为支撑,调动各方共同参与 | 第143-14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7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45-146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46-147页 |
附录 | 第147-157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学生版) | 第147-151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导师版) | 第151-152页 |
附录三 :加入控制变量的工学硕士培养质量信息表 | 第152-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6页 |
后记 | 第166-16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