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1.1 PRRSV的概述 | 第15-16页 |
1.1.2 PRRSV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6-18页 |
1.1.3 PRRSV感染与机体免疫应答 | 第18-20页 |
1.1.4 PRRSV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1.5 PRRSV非结构蛋白Nsp | 第23页 |
1.2 纳米抗体的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1.2.1 纳米抗体的概述 | 第24-25页 |
1.2.2 纳米抗体(VHH)的结构特征 | 第25-26页 |
1.2.3 纳米抗体的特性 | 第26-28页 |
1.2.4 纳米抗体在病毒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1.3 细胞穿膜肽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1.3.1 细胞穿膜肽的发现 | 第29-30页 |
1.3.2 细胞穿膜肽的穿膜机制 | 第30-32页 |
1.3.3 细胞穿膜肽的应用 | 第32-35页 |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细胞穿膜肽TAT介导纳米抗体NB6穿膜的研究 | 第37-6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2.1.1 质粒、菌株与细胞 | 第37-38页 |
2.1.2 主要试剂耗材 | 第38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页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8-3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9-49页 |
2.2.1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1b-TAT-Nbx和pET-21b-Nbx | 第39-43页 |
2.2.2 TAT-Nbx与Nbx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 第43-46页 |
2.2.3 TAT-Nb6重组蛋白活性鉴定 | 第46-47页 |
2.2.4 检测TAT介导Nb6进细胞 | 第47-48页 |
2.2.5 细胞毒性检测 | 第48-49页 |
2.2.6 TAT-Nb6在猪体内分布的研究 | 第4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9-58页 |
2.3.1 pET-21b-TAT-Nbx和pET-21b-Nbx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1页 |
2.3.2 TAT-Nbx和Nbx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51-53页 |
2.3.3 TAT-Nbx和Nbx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53页 |
2.3.4 包涵体TAT-Nbx和Nbx重组蛋白的复性与浓缩 | 第53-54页 |
2.3.5 TAT-Nb6重组蛋白活性鉴定 | 第54页 |
2.3.6 TAT介导Nb6穿膜的研究 | 第54-55页 |
2.3.7 孵育剂量对TAT-Nb6、TAT-Nb53穿膜的影响 | 第55-56页 |
2.3.8 孵育时间对TAT-Nb6、TAT-Nb53穿膜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9 TAT-Nb6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2.3.10 TAT-Nb6在猪体内的分布 | 第58页 |
2.4 讨论 | 第58-60页 |
2.5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TAT-NB6抗PRRSV功能的研究 | 第62-8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3.1.1 病毒和细胞 | 第62-63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6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3-68页 |
3.2.1 TAT-Nb6与PRRSV自身编码的Nsp9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63页 |
3.2.2 检测TAT-Nb6与PRRSV自身编码的Nsp9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 | 第63-64页 |
3.2.3 TAT-Nb6对PRRSV SD16毒株复制的影响 | 第64-67页 |
3.2.4 TAT-Nb6对不同PRRSV毒株复制的影响 | 第67页 |
3.2.5 纳米抗体Nb6与PRRSV Nsp9互作位点的研究 | 第67-6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8-78页 |
3.3.1 TAT-Nb6与PRRSV自身编码的Nsp9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68-71页 |
3.3.2 TAT-Nb6对PRRSV SD16毒株在M ARC-145细胞中复制的影响 | 第71页 |
3.3.3 TAT-Nb6对PRRSV SD16毒株在PAM中复制的影响 | 第71-74页 |
3.3.4 TAT-Nb6对不同PRRSV毒株复制的影响 | 第74-76页 |
3.3.5 Nb6与Nsp9互作位点的研究 | 第76-77页 |
3.3.6 PRRSV不同毒株Nsp9454-646同源性分析 | 第77-78页 |
3.4 讨论 | 第78-80页 |
3.5 小结 | 第80-81页 |
全文总结 | 第81-82页 |
本研究创新点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82-83页 |
创新点 | 第82页 |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103页 |
附录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作者简介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