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寒地粳稻生物反应器建立及FGF21蛋白表达效果研究

摘要第10-12页
英文摘要第12-14页
1 前言第15-39页
    1.1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第15-26页
        1.1.1 PMF生产平台种类第15-17页
        1.1.2 PMF的优点第17-18页
        1.1.3 PMF的技术策略第18-21页
        1.1.4 PMF的临床应用第21-23页
        1.1.5 水稻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第23-26页
    1.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研究进展第26-31页
        1.2.1 FGF21的分子生物学性质第26-28页
        1.2.2 FGF21的生物学作用第28-29页
        1.2.3 FGF21的治疗研究第29-31页
    1.3 FGF21表达体系研究进展第31-33页
        1.3.1 微生物法生产FGF21第31-32页
        1.3.2 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FGF21第32-33页
    1.4 植物转录组研究进展第33-34页
    1.5 植物蛋白质组研究进展第34-37页
        1.5.1 蛋白组学分类第35页
        1.5.2 质谱法定量蛋白质的一般性质第35-36页
        1.5.3 相对定量的无标签方法第36-37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7-38页
    1.7 本研究技术路线第38-3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9-54页
    2.1 水稻再生体系建立第39-40页
        2.1.1 实验材料第39页
        2.1.2 实验方法第39-40页
    2.2 水稻转化体系建立第40-41页
        2.2.1 实验材料第40页
        2.2.2 实验方法第40-41页
    2.3 FGF21在水稻种子中的表达第41-49页
        2.3.1 实验材料第41页
        2.3.2 实验试剂第41-42页
        2.3.3 实验仪器第42页
        2.3.4 实验方法第42-49页
    2.4 转FGF21水稻种子转录组学研究第49-50页
        2.4.1 实验材料第49页
        2.4.2 实验方法第49-50页
    2.5 转FGF21水稻种子蛋白质组学研究第50-54页
        2.5.1 实验材料第50-51页
        2.5.2 实验方法第51-5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4-94页
    3.1 水稻再生体系建立第54-63页
    3.2 水稻转化体系建立第63-66页
        3.2.1 菌液浓度的影响第63页
        3.2.2 侵染时间的影响第63页
        3.2.3 共培养时间的影响第63页
        3.2.4 共培养方式的影响第63-65页
        3.2.5 PCR结果第65-66页
    3.3 FGF21在水稻种子中的表达第66-78页
        3.3.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第66页
        3.3.2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第66-68页
        3.3.3 转FGF21水稻的鉴定第68-70页
        3.3.4 转FGF21水稻的性状分析第70-71页
        3.3.5 转FGF21水稻的生理分析第71-76页
        3.3.6 转FGF21水稻的亚细胞定位第76-77页
        3.3.7 转FGF21水稻的扫描电镜分析第77-78页
    3.4 转FGF21水稻种子转录组学研究第78-85页
        3.4.1 序列分析与定位第78-81页
        3.4.2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第81-82页
        3.4.3 DEGs的GO功能分析第82页
        3.4.4 DEGs的KEGG途径富集分析第82页
        3.4.5 DEGs的验证第82-85页
    3.5 转FGF21水稻种子蛋白质组学研究第85-94页
        3.5.1 水稻成熟种子蛋白浓度及电泳检测结果第85-86页
        3.5.2 蛋白质鉴定与定量第86-87页
        3.5.3 肽段、蛋白质鉴定整体分布第87-88页
        3.5.4 鉴定蛋白质的KOG注释第88-89页
        3.5.5 差异蛋白分析第89页
        3.5.6 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第89-91页
        3.5.7 差异蛋白的pathway富集分析第91页
        3.5.8 荧光定量(qRT-PCR)分析第91-92页
        3.5.9 Western blot分析第92-94页
4 讨论第94-109页
    4.1 水稻再生及转化体系建立第94-96页
        4.1.1 水稻再生体系建立第94-96页
        4.1.2 水稻转化体系建立第96页
    4.2 FGF21在水稻种子中的表达第96-97页
    4.3 转FGF21水稻种子转录组学分析第97-104页
        4.3.1 淀粉和蔗糖代谢第97-100页
        4.3.2 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第100-101页
        4.3.3 内吞作用第101-102页
        4.3.4 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第102-103页
        4.3.5 半乳糖代谢第103-104页
    4.4 转FGF21水稻种子蛋白质组学分析第104-107页
        4.4.1 淀粉和蔗糖代谢第104-105页
        4.4.2 氨基糖与核糖代谢第105-107页
    4.5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07-108页
    4.6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08-109页
5 结论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32页
附录第132-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调控水稻蛋白组分基因位点及谷蛋白优良单倍型的鉴定
下一篇:冬小麦抗寒lncRNA筛选及与tae-miR398应答低温胁迫的互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