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导言 | 第9-1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五、论文结构 | 第15页 |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投服中心民事赔偿诉讼的背景:证券民事赔偿困境 | 第17-24页 |
| 一、现代型证券纠纷的特点 | 第17-18页 |
| 二、现代型证券民事赔偿诉讼制度的特点 | 第18-20页 |
| 三、中国现有证券民事赔偿诉讼制度的弊端 | 第20-24页 |
| 第二章 投服中心民事赔偿诉讼的实践:支持诉讼的选择与缺陷 | 第24-35页 |
| 第一节 投服中心支持诉讼的理论基础:共同诉讼制度的依托 | 第24-27页 |
| 一、支持诉讼的选择 | 第24-26页 |
| 二、支持诉讼的依据:对于共同诉讼制度的无奈依托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投服中心支持诉讼的创新尝试 | 第27-30页 |
| 一、支持诉讼的实践案例 | 第27-29页 |
| 二、支持诉讼对中国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方式的尝试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投服中心支持诉讼实践的问题 | 第30-35页 |
| 一、未突破传统两造诉讼模式 | 第30-31页 |
| 二、支持起诉适用程度存在争议 | 第31-33页 |
| 三、判决不具扩张性和示范性 | 第33页 |
| 四、赔偿可能有失公允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投服中心民事赔偿诉讼的发展方向:示范诉讼的可能 | 第35-52页 |
| 第一节 域外证券纠纷解决机制的经验及本土化的可能性 | 第35-43页 |
| 一、美国集团诉讼制度的适用困境分析 | 第36-39页 |
| 二、德国团体诉讼制度的适用困境分析 | 第39-40页 |
| 三、台湾团体诉讼制度的适用困境分析 | 第40-42页 |
| 四、德国示范诉讼制度的可借鉴性分析 | 第42-43页 |
| 第二节 投服中心选择示范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43-45页 |
| 一、示范诉讼模式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 二、示范诉讼模式的可行性 | 第44-45页 |
| 第三节 由投服中心提起示范诉讼的正当性基础 | 第45-52页 |
| 一、由非营利组织提起诉讼的实践 | 第45-46页 |
| 二、投服中心的“公益性”定位 | 第46-48页 |
| 三、投服中心提起示范诉讼的理论支撑 | 第48-52页 |
| 第四章 投服中心民事赔偿诉讼的完善路径:示范诉讼制度构建 | 第52-66页 |
| 第一节 投服中心提起示范诉讼的整体构想 | 第52页 |
| 第二节 投服中心提起示范诉讼的制度构造 | 第52-62页 |
| 一、示范案件审理前的制度构造 | 第52-57页 |
| 二、示范案件审理中的制度构造 | 第57-60页 |
| 三、示范案件审理后的制度构造 | 第60-62页 |
| 第三节 投服中心提起示范诉讼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 | 第62-66页 |
| 一、从胜诉赔偿中拨款建立基金作为经费来源 | 第62-64页 |
| 二、保持投服中心的独立性 | 第64-65页 |
| 三、加强信息披露与监督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