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现状 | 第13-17页 |
1.2.2 污泥热解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3 污泥热解能量平衡及热解气除尘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3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污泥热解实验研究 | 第25-52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城市污泥热解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25-28页 |
2.2.1 实验样本来源与制备 | 第25-26页 |
2.2.2 热解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3 城市污泥热解实验研究 | 第28-38页 |
2.3.1 热解温度对污泥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2 样本粒径对污泥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30-32页 |
2.3.3 初始含水率对污泥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2.3.4 催化剂对污泥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34-38页 |
2.4 城市污泥热解产物特性分析与表征 | 第38-50页 |
2.4.1 污泥热解生物炭的表征与分析 | 第38-43页 |
2.4.2 污泥热解油的表征与分析 | 第43-47页 |
2.4.3 污泥热解气的表征与分析 | 第47-49页 |
2.4.4 污泥热解反应机理 | 第49-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污泥热重实验及其热动力学分析 | 第52-72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热重实验及热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52-55页 |
3.2.1 样品制备与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3.2.2 热动力学分析基本方法 | 第53-55页 |
3.3 热重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60页 |
3.3.1 污泥与锯末的热重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3.3.2 混合比例对热重特性的影响 | 第57-60页 |
3.3.3 升温速率对热重特性的影响 | 第60页 |
3.4 热动力学计算结果 | 第60-71页 |
3.4.1 污泥与锯末的表观活化能的求解 | 第60-64页 |
3.4.2 混和污泥的热解动力学参数的求解 | 第64-68页 |
3.4.3 混合污泥最概然机理函数的推断 | 第68-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污泥热解过程传热过程建模与分析 | 第72-99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热解传热模型的建模 | 第72-83页 |
4.2.1 基本假设 | 第72-73页 |
4.2.2 球形几何形态下的传热模型 | 第73-75页 |
4.2.3 考虑锯末添加时的传热模型 | 第75-77页 |
4.2.4 考虑水分时的传热模型 | 第77-83页 |
4.3 初始、边界条件及参数的选取 | 第83-85页 |
4.3.1 初始与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83页 |
4.3.2 参数的选取 | 第83-85页 |
4.4 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 第85-90页 |
4.4.1 方程的离散 | 第85-89页 |
4.4.2 方程的求解 | 第89-90页 |
4.5 模型计算结果及验证 | 第90-98页 |
4.5.1 计算结果及验证 | 第90-94页 |
4.5.2 不同热解温度时的计算结果 | 第94-95页 |
4.5.3 不同粒径时的计算结果 | 第95-96页 |
4.5.4 不同含水率时的计算结果 | 第96-9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5章 污泥热解过程能量平衡与碳排放分析 | 第99-108页 |
5.1 引言 | 第99页 |
5.2 热解过程能量平衡分析 | 第99-103页 |
5.2.1 工艺流程 | 第99-100页 |
5.2.2 热解反应过程能量平衡计算 | 第100-103页 |
5.3 碳排放分析 | 第103-107页 |
5.3.1 碳排放源分析 | 第103-104页 |
5.3.2 碳排放计算 | 第104-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6章 污泥热解气电除尘净化可行性分析 | 第108-129页 |
6.1 引言 | 第108页 |
6.2 污泥热解气放电特性研究 | 第108-113页 |
6.2.1 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 | 第109-110页 |
6.2.2 热解气主要成分的电晕放电特性 | 第110-113页 |
6.3 污泥热解飞灰的冷态除尘实验 | 第113-116页 |
6.3.1 热解灰基本理化性质 | 第113页 |
6.3.2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第113-115页 |
6.3.3 实验结果 | 第115-116页 |
6.4 基于动网格技术的热解气泄爆过程CFD数值模拟 | 第116-127页 |
6.4.1 泄爆过程数学模型 | 第116-119页 |
6.4.2 初始、边界条件及离散方法 | 第119-120页 |
6.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2页 |
6.4.4 不同内部超压时的泄爆效果 | 第122-124页 |
6.4.5 阀盖行程及弹簧刚度对泄爆过程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6.4.6 气体介质温度对泄爆过程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结论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