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1-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4-16页 |
2.1.1 博弈论 | 第14-15页 |
2.1.2 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2.1.3 政策评估理论 | 第16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2.1 技术解锁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破解低端锁定问题研究 | 第16-18页 |
2.2.2 技术突破视角下国际光伏产业发展研究 | 第18页 |
2.2.3 光伏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 第18-20页 |
2.2.4 多方博弈的研究 | 第20-22页 |
第3章 我国光伏产业低端锁定现状及诱因分析 | 第22-32页 |
3.1 我国光伏产业低端锁定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3.1.1 低端制造过度竞争 | 第22-23页 |
3.1.2 高端研发动力不足 | 第23-25页 |
3.1.3 价值创造收效甚微 | 第25-27页 |
3.2 我国光伏产业低端锁定诱因分析 | 第27-31页 |
3.2.1 技术诱因分析 | 第27-29页 |
3.2.2 产业政策诱因分析 | 第29-30页 |
3.2.3 技术-政策交互诱因分析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多主体参与下我国光伏产业技术突破的博弈研究 | 第32-46页 |
4.1 多主体参与光伏产业技术突破的博弈关系分析 | 第32-33页 |
4.2 三方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 | 第33-36页 |
4.2.1 基本假设及变量选取 | 第33-35页 |
4.2.2 三方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 | 第35-36页 |
4.3 演化博弈稳定性分析 | 第36-42页 |
4.3.1 演化博弈均衡点求解 | 第36-38页 |
4.3.2 渐进稳定性分析 | 第38-42页 |
4.4 数值模拟与仿真分析 | 第42-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我国光伏产业政策协同效力的实证研究 | 第46-57页 |
5.1 我国光伏产业政策措施协同评估 | 第46-49页 |
5.1.1 光伏产业政策收集与整理 | 第46页 |
5.1.2 光伏产业政策措施评估标准 | 第46-48页 |
5.1.3 光伏产业政策力度与措施评分 | 第48-49页 |
5.2 我国光伏产业政策措施协同度模型及相关变量设计 | 第49-51页 |
5.3 我国光伏产业政策演变及政策协同效力分析 | 第51-56页 |
5.3.1 光伏产业政策力度与政策措施演变 | 第51-52页 |
5.3.2 我国光伏产业典型困境的政策措施协同视角探析 | 第52-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破解我国光伏产业低端锁定的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6.1 构建政产学研多主体合作创新机制 | 第57-59页 |
6.1.1 政策引导,推动光伏产业递阶式升级 | 第57-58页 |
6.1.2 构建面向产业关键技术的政产学研攻关模式 | 第58页 |
6.1.3 打造基于光伏全产业链的创新联合体 | 第58-59页 |
6.2 构建高效的产业政策协同机制 | 第59-61页 |
6.2.1 以核心技术牵引为主导,实现政策目标协同 | 第59页 |
6.2.2 建立政策效力评价体系,实现政策功能协同 | 第59页 |
6.2.3 明确政策执行主体责任,实现政策运行协同 | 第59-61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 第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