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识字教学策略的研究--以h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第一章 小学生错别字类型分析 | 第12-27页 |
| 第一节 调查过程 | 第12-14页 |
| 第二节 数据描述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分析报告 | 第15-27页 |
| 一、A类别字类型分析 | 第15-19页 |
| 二、B1类错字分析 | 第19-23页 |
| 三、B2类部件错误分析 | 第23-27页 |
| 第二章 小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分析 | 第27-35页 |
| 第一节 学生方面的原因 | 第27-30页 |
| 一、前摄干扰和后摄干扰的影响 | 第29页 |
| 二、知觉分化水平低 | 第29页 |
| 三、学习策略 | 第29-30页 |
| 第二节 教师方面的原因 | 第30-32页 |
| 一、教学方法单一 | 第30-31页 |
| 二、语言文字学功底不深 | 第31-32页 |
| 第三节 教材方面的原因 | 第32页 |
| 一、汉字在课本中出现的顺序以及频率的影响 | 第32页 |
| 二、教材内容编排不科学 | 第32页 |
| 第四节 汉字本身的原因 | 第32-34页 |
| 一、复杂的笔画结构 | 第32-33页 |
| 二、汉字的形体结构近似 | 第33页 |
| 三、受语境影响形成错误 | 第33-34页 |
| 四、对汉字的本义缺乏了解 | 第34页 |
| 第五节 社会环境的原因 | 第34-35页 |
| 一、家人或伙伴的影响 | 第34页 |
| 二、报刊杂志、广告宣传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应对错别字的方法与策略 | 第35-47页 |
| 第一节 追根溯源巧识字——字源识字法 | 第36-41页 |
| 一、课堂活动教学设计 | 第36-40页 |
| 二、课堂活动课程开发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文本语境促识字——随文识字法 | 第41-45页 |
| 一、备课 | 第41-43页 |
| 二、课堂 | 第43-45页 |
| 三、课后 | 第45页 |
| 第三节 高效整合助识字——综合运用多种识字策略 | 第45-47页 |
| 一、纠错法 | 第45-46页 |
| 二、生活识字法 | 第46-47页 |
| 三、网络识字法 | 第47页 |
| 四、自主识字法 | 第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 1 关于小学生错别字情况的调查问卷 | 第51-55页 |
| 附录 2 关于教师识字教学访谈提纲 | 第55页 |
| 附录 3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生字表、词语表 | 第55-59页 |
| 附录 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各单元检测 | 第5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