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丽江本土木雕艺人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兼论全球化与民族艺术之间的关联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导论 | 第8-22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 二、研究的内容与价值 | 第9-10页 |
| (一) 研究内容 | 第9页 |
| (二) 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 三、田野点概况 | 第10-11页 |
| (一) 田野点介绍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对象介绍 | 第11页 |
| (三) 田野调查时间 | 第11页 |
| 四、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 第11-22页 |
| (一) 对全球化的认知 | 第11-13页 |
| (二) 全球化与艺术的关系探讨 | 第13-19页 |
| (三) 关于地方艺人的研究 | 第19-22页 |
| 第一章 丽江木雕艺人的养成 | 第22-38页 |
| 一、丽江木雕的历史与现状 | 第23-27页 |
| (一) 传统丽江民居中的木雕刻 | 第23-26页 |
| (二) 东巴祭祀中的木雕技艺 | 第26-27页 |
| 二、旅游业的兴旺与木雕艺人的奋斗 | 第27-33页 |
| (一) 旅游业的兴旺 | 第27-28页 |
| (二) 应旅游业之“势”而生的丽江木雕 | 第28-31页 |
| (三) 木雕艺人的自我学习与奋斗 | 第31-33页 |
| 三、古城市场际遇的变换与木雕艺人的选择 | 第33-37页 |
| (一) 不良市场竞争与游客的改变 | 第33-35页 |
| (二) 木雕艺人的“逃离” | 第35-36页 |
| (三) 木雕艺人的分化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二章 借力公共文化政策 | 第38-49页 |
| 一、成立木雕协会 | 第39-44页 |
| (一) 木雕协会成立的起因 | 第39-40页 |
| (二) 木雕协会的日常运作 | 第40-41页 |
| (三) 木雕协会成立的实际效用 | 第41-43页 |
| (四) 木雕协会遭遇的困境 | 第43-44页 |
| 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第44-48页 |
| (一) 申请“非遗传承人” | 第44-46页 |
| (二) 成为非遗传承人的“是与非” | 第46-47页 |
| (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丽江木雕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三章 各自探寻转型出路 | 第49-65页 |
| 一、“坚守”在古城 | 第49-53页 |
| (一) HZG的“坚守” | 第49-52页 |
| (二) “坚守”背后的意义 | 第52-53页 |
| (三) “坚守”的难处 | 第53页 |
| 二、打造木雕文化企业 | 第53-57页 |
| (一) 成立“MKD文化公司” | 第54-55页 |
| (二) 成立公司的合理性 | 第55-56页 |
| (三) 从建立公司到打造产业的漫漫长路 | 第56-57页 |
| 三、融入“艺术界” | 第57-64页 |
| (一) “艺术界”何为 | 第57-58页 |
| (二) LM的融入 | 第58-60页 |
| (三) 融入艺术界的遭遇 | 第60-62页 |
| (四) 继续融入的困境 | 第62-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卷入全球化的丽江木雕 | 第65-77页 |
| 一、木雕艺人卷入全球化的不同契机 | 第66-69页 |
| (一) 与游客的交往 | 第66-67页 |
| (二) 遇见造访的学者 | 第67-68页 |
| (三) 与艺术机构展开合作 | 第68-69页 |
| 二、当代丽江木雕的本真性与民族性问题 | 第69-72页 |
| (一) 丽江木雕的“再造”过程 | 第69-71页 |
| (二) 从“再造”看丽江木雕的民族性与本真性问题 | 第71-72页 |
| 三、木雕艺人的多重身份 | 第72-75页 |
| (一) 不同时期木雕艺人的身份 | 第73-74页 |
| (二) 不同身份之间产生的认同问题 | 第74-75页 |
| 小结 | 第75-77页 |
| 结语 卷入全球化的民族艺术发展探讨 | 第77-81页 |
| 一、对民族艺术本真性问题的再反思 | 第77-80页 |
| 二、对国家引导政策的反思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