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内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城镇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 城镇企业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四) 城镇企业职工与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五) 城镇企业职工与人民银行行业统筹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二、国外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一) 美国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欧盟流动人口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 数据分析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第一节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一、养老保险的概念 | 第15页 |
二、养老保险转移的实质 | 第15页 |
第二节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理论基础:贝弗里奇报告 | 第15-19页 |
一、《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保障思想 | 第15-16页 |
二、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借鉴 | 第16-19页 |
(一) 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 | 第16-17页 |
(二) 明确政府和个人责任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昆明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9-32页 |
第一节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接续现状 | 第19-22页 |
一、申请办理转移的人数低于预期 | 第19-20页 |
二、实际转出率较转入率明显偏低 | 第20-21页 |
三、业务操作系统开发滞后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城镇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现状 | 第22-23页 |
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现状 | 第22页 |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 | 第22-23页 |
(一) 养老保险转移时间较长 | 第22-23页 |
(二) 养老保险转移没有统一的标准 | 第23页 |
第三节 城镇企业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现状 | 第23-24页 |
第四节 城镇企业职工与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现状 | 第24-28页 |
一、军人退役养老保险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 | 第24-25页 |
(一) 军地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二) 军人退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比例不足 | 第25页 |
二、随军配偶养老保险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 | 第25-28页 |
(一) 个人账户比对 | 第25-27页 |
(二) 转移时间 | 第27-28页 |
第五节 城镇企业职工与人民银行行业统筹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现状 | 第28-29页 |
第六节 昆明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2页 |
一、政策与制度方面的问题 | 第29-30页 |
二、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 第30-31页 |
三、社保经办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四、参保意识方面的问题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9页 |
第一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 | 第32-34页 |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尚乏全国性的整体设计 | 第32页 |
二、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 | 第32-33页 |
三、区域经济水平差异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不足 | 第34-35页 |
一、养老保险标准化制度尚未建立 | 第34页 |
二、操作系统不能满足业务需求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缺乏培训 | 第35-37页 |
一、社保专业人才缺乏制约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 | 第35-36页 |
二、培训对社保业务经办工作的影响 | 第36-37页 |
第四节 群众参保意识薄弱 | 第37-39页 |
一、参保意识对群众认识自身养老责任的影响 | 第37页 |
二、养老保险政策宣传方式缺乏创新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统筹范围转移接续的对策 | 第39-51页 |
第一节 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 | 第39-41页 |
一、第一支柱是建立全覆盖的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第39-40页 |
二、第二支柱是职业年金 | 第40页 |
三、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跨统筹转移接续的具体对策 | 第41-51页 |
一、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建设 | 第41-46页 |
(一) 分步提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 第41-42页 |
(二) 完善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员的转移办法 | 第42-43页 |
(三) 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 第43-44页 |
(四) 完善军人及随军未就业配偶养老保险转移制度 | 第44-45页 |
(五) 实现人民银行行业统筹养老保险逐步向地方社保经办机构并轨 | 第45-46页 |
二、加强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 | 第46-48页 |
(一) 建立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 | 第46页 |
(二) 逐步实现养老保险业务的网上办理 | 第46-47页 |
(三) 统一社保经办机构使用的社会保险业务系统 | 第47页 |
(四) 运用金保工程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信息系统实现跨统筹转移 | 第47-48页 |
三、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打造标准化的综合柜员制模式 | 第48-49页 |
(一) 昆明市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应树立人才开发理念,定期组织培训 | 第48-49页 |
(二) 打造标准化的综合柜员制模式 | 第49页 |
四、多举措宣传养老保险政策,增强参保群众的个人责任感 | 第49-51页 |
(一) 通过参保单位养老保险专管员向参保群众宣传 | 第49页 |
(二) 依托全民参保登记工作进行社区宣传 | 第49-50页 |
(三) 常态化的媒体宣传 | 第50-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