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6-67页 |
1.1 细菌感染与抗菌药物的问世 | 第16-17页 |
1.2 细菌耐药性发展及形势 | 第17-18页 |
1.3 我国细菌耐药现状 | 第18-20页 |
1.4 细菌简介与抗生素种类概述 | 第20-28页 |
1.5 糖肽类抗生素及其研究进展 | 第28-52页 |
1.5.1 糖肽类抗生素的发现历史 | 第28-29页 |
1.5.2 糖肽类抗生素的结构类型 | 第29-30页 |
1.5.3 糖肽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与耐药作用机制 | 第30-34页 |
1.5.4 近年来上市的半合成糖肽类抗生素 | 第34-36页 |
1.5.5 代表性的其他半合成糖肽类抗生素 | 第36-38页 |
1.5.6 不同策略下新的糖肽类抗生素衍生物研究进展 | 第38-52页 |
1.6 脂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 | 第52-67页 |
1.6.1 多粘菌素家族的发现 | 第53-54页 |
1.6.2 多粘菌素作用机制 | 第54-57页 |
1.6.3 新型多粘菌素类似物的设计与开发 | 第57-67页 |
第2章 新型万古霉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 | 第67-202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67-68页 |
2.2 糖基化修饰的万古霉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药理活性评价 | 第68-89页 |
2.2.1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设计思路 | 第68-70页 |
2.2.2 糖基化修饰的万古霉素衍生物的合成 | 第70-77页 |
2.2.3 糖基化修饰的万古霉素衍生物的药理活性评价 | 第77-88页 |
2.2.4 本课题小结 | 第88-89页 |
2.3 靶向焦磷酸部分的万古霉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药理活性评价 | 第89-107页 |
2.3.1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设计思路 | 第89-90页 |
2.3.2 靶向焦磷酸部分的万古霉素衍生物的合成 | 第90-100页 |
2.3.3 靶向焦磷酸部分的万古霉素衍生物的药理活性研究 | 第100-106页 |
2.3.4 本课题小结 | 第106-107页 |
2.4 靶向细胞膜的万古霉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 | 第107-128页 |
2.4.1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设计思路 | 第107-109页 |
2.4.2 靶向细胞膜的万古霉素衍生物的合成 | 第109-115页 |
2.4.3 靶向细胞膜的万古霉素衍生物的药理活性评价 | 第115-128页 |
2.4.4 本课题小结 | 第1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2.6 实验部分 | 第129-202页 |
2.6.1 化学实验部分 | 第130-197页 |
2.6.2 生物实验部分 | 第197-202页 |
第3章 新型去甲万古霉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 | 第202-239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202-203页 |
3.2 新型去甲万古霉素衍生物的设计思路 | 第203页 |
3.3 新型去甲万古霉素衍生物的合成 | 第203-211页 |
3.4 新型去甲万古霉素衍生物药理活性评价 | 第211-215页 |
3.4.1 体外抗菌活性筛选与构效关系总结 | 第211-214页 |
3.4.2 细胞毒性研究 | 第214-21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15-216页 |
3.6 实验部分 | 第216-239页 |
3.6.1 化学实验部分 | 第217-239页 |
第4章 新型多粘菌素B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药理活性研究 | 第239-271页 |
4.1 研究背景与设计策略 | 第239-242页 |
4.2 新型多粘菌素B类似物的合成 | 第242-245页 |
4.3 新型多粘菌素B类似物药理活性评价 | 第245-250页 |
4.3.1 体外抗菌活性评价 | 第245-249页 |
4.3.2 细胞毒性评价 | 第249-2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250-251页 |
4.5 实验部分 | 第251-271页 |
4.5.1 化学实验部分 | 第252-271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271-276页 |
参考文献 | 第276-286页 |
附录 缩略词表 | 第286-290页 |
致谢 | 第290-29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96-2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