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一)选题目的 | 第11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三、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四、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唐山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24页 |
| 一、唐山皮影戏的起源 | 第18-19页 |
| 二、唐山皮影戏的发展 | 第19-23页 |
| (一)明清时期至民国初期 | 第19-20页 |
| (二)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 | 第20-22页 |
| (三)新中国成立后唐山皮影戏的改革与发展 | 第22-23页 |
| 注释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唐山皮影戏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 第24-41页 |
| 一、优势分析 | 第24-32页 |
| (一)影人的造型特征 | 第24-28页 |
| (二)雕刻工艺 | 第28-30页 |
| (三)独特的唱腔和器乐伴奏 | 第30-32页 |
| 二、劣势分析 | 第32-36页 |
| (一)唐山皮影戏传承人断代 | 第32-33页 |
| (二)剧目剧本创作格式化 | 第33-34页 |
| (三)观众群体的流失 | 第34-35页 |
| (四)依托唐山皮影戏发展的剧团数量寥寥无几 | 第35页 |
| (五)只演不唱的唐山皮影戏 | 第35-36页 |
| (六)现代传播媒介对唐山皮影戏的冲击 | 第36页 |
| 三、外部机遇 | 第36-39页 |
| (一)国家政府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6-37页 |
| (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拓宽唐山皮影戏的传播途径 | 第37-38页 |
| (三)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促使人们提高对精神生活需求 | 第38-39页 |
| 四、威胁挑战分析 | 第39-40页 |
| 五、小结 | 第40页 |
| 注释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基于唐山皮影戏发展现状的个案研究 | 第41-61页 |
| 一、唐山皮影剧团简介 | 第41页 |
| 二、唐山皮影剧团对唐山皮影戏发展的特殊性 | 第41-42页 |
| 三、唐山皮影剧团的发展现状 | 第42-59页 |
| (一)剧团的硬件配置 | 第42-43页 |
| (二)剧团的人员配置 | 第43-50页 |
| (三)剧团演出情况 | 第50-57页 |
| (四)观众群体情况 | 第57-59页 |
| 四、小结 | 第59-60页 |
| 注释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唐山皮影戏的发展对策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 第61-66页 |
| 一、建立唐山皮影文化品牌 | 第61-62页 |
| 二、唐山皮影戏与新媒体有机的融合 | 第62页 |
| 三、利用“互联网+”发展模式拓宽唐山皮影戏的发展途径 | 第62-63页 |
| 四、推进唐山皮影文化传承的动漫创新产业 | 第63-65页 |
| 注释 | 第65-66页 |
| 结语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附录一 :唐山皮影戏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 第70-73页 |
| 附录二 :调研图片 | 第73-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