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派河南坠子的美学特征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河南坠子概述 | 第12-15页 |
一、河南坠子的历史渊源 | 第12-13页 |
二、河南坠子的发展现状 | 第13页 |
(一) 现状发展 | 第13页 |
(二) 保护传承 | 第13页 |
三、河南坠子的流派及形成 | 第13-15页 |
(一) 西路河南坠子 | 第14页 |
(二) 东路河南坠子 | 第14页 |
(三) 北路河南坠子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赵派河南坠子 | 第15-17页 |
一、赵派河南坠子 | 第15页 |
二、赵派河南坠子创始人的艺术经历 | 第15-16页 |
三、赵派河南坠子创始人的艺术成就 | 第16-17页 |
第三章 赵派河南坠子的美学特征 | 第17-52页 |
一、赵派河南坠子的基本审美特征 | 第17-19页 |
(一) 文学之雅俗共赏 | 第17-18页 |
(二) 唱腔之妙 | 第18页 |
(三) 意境之味 | 第18页 |
(四) 表演之美 | 第18-19页 |
二、赵派河南坠子的唱腔美学特征 | 第19-36页 |
(一) 推陈出新的赵派新腔 | 第20-25页 |
(二)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 第25-36页 |
三、赵派河南坠子的表演美学特征 | 第36-43页 |
(一) 说唱性 | 第37-39页 |
(二) 写意性 | 第39-41页 |
(三) 抒情性 | 第41-43页 |
四、赵派河南坠子的伴奏美学特征 | 第43-52页 |
(一) 伴奏音乐的主题化 | 第43-46页 |
(二) 伴奏音乐的技巧运用 | 第46-50页 |
(三) 三分唱、七分伴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赵派河南坠子的美学思想与美学价值 | 第52-59页 |
一、赵派河南坠子的美学思想 | 第52-55页 |
(一) 中和之美 | 第52-54页 |
(二) 写意之美 | 第54-55页 |
二、赵派河南坠子的美学价值 | 第55-59页 |
(一) 赵派河南坠子的美学价值 | 第55-56页 |
(二) 赵派河南坠子美学价值的传承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82页 |
附录一 | 第64-66页 |
附录二 | 第66-68页 |
附录三 | 第68-69页 |
附录四 | 第6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