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共生思想的北京四合院更新研究--以西砖胡同15号院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第12-14页
        1.3.1 共生思想第12-13页
        1.3.2 四合院第13页
        1.3.3 北京旧近期城改造历程第13-14页
    1.4 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1 理论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2 北京四合院现状第15-16页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页
        1.5.1 研究内容第16页
        1.5.2 研究方法第16页
    1.6 论文框架第16-18页
第二章 北京四合院的衍变历程第18-26页
    2.1 西砖胡同街区解析第18-20页
        2.1.1 街区基础信息第18页
        2.1.2 街区建筑现状第18-19页
        2.1.3 居住人群现状第19页
        2.1.4 场地测绘第19-20页
    2.2 对比性界定四合院的空间形式与改造变迁第20-23页
        2.2.1 四合院的概念与分类第20页
        2.2.2 四合院的空间形式第20-21页
        2.2.3 四合院的材料线索第21-22页
        2.2.4 以时间轴为线索对比西砖胡同15号院的旧城改造第22-23页
    2.3 菊儿胡同41号院解析第23-24页
        2.3.1 院落概述第23页
        2.3.2 菊儿胡同旧城改造背景第23-24页
    2.4 吴良镛的建筑语言对院落改造的影响第24-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基于《新共生思想》的概念解析与相关理论第26-40页
    3.1 共生思想的起源第26-27页
        3.1.1 源于生物学的共生思想第26页
        3.1.2 共生思想于建筑和规划学领域的发展第26-27页
    3.2 共生关系与圣域第27-30页
        3.2.1 共生三领域第27-28页
        3.2.2 “圣域”与民族文化第28-29页
        3.2.3 传统四合院的圣域第29-30页
    3.3 四合院的建筑血统第30-33页
        3.3.1 由后现代建筑特征引发的建筑血统第30-31页
        3.3.2 建筑混血第31页
        3.3.3 建筑混血的形式第31-33页
    3.4 基于共生思想的传统院落空间第33-39页
        3.4.1 “利休灰”与中间领域第33-36页
        3.4.2 创造内外共生的暖昧空间第36-38页
        3.4.3 创造共生的小说化院落空间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研究对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0-46页
    4.1 社会问题分析——居住者的共生第40-42页
        4.1.1 传统院落存在问题第40-41页
        4.1.2 改造后院落存在问题第41-42页
    4.2 功能问题分析——人与建筑的共生第42-44页
        4.2.1 传统院落存在问题第42页
        4.2.2 菊儿胡同现存功能问题第42-44页
    4.3 产权问题分析——经济的共生第44-45页
    4.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基于新的建筑文化学诉求的更新措施第46-54页
    5.1 控制目标居住人群从而引导居住性空间的转型第46-50页
        5.1.1 以高密度的住居环境控制居住空间性质第46-48页
        5.1.2 构建人群开放的居住空间第48-49页
        5.1.3 新型文化业态引入传统社区第49-50页
    5.2 建筑功能时间轴的合理分配第50-51页
    5.3 旧城更新分批分层次循序渐进第51-52页
    5.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六章 西砖胡同院落更新设计落地可行性研究第54-59页
    6.1 项目基本情况阐述第54-55页
        6.1.1 项目背景第54页
        6.1.2 设计理念第54-55页
    6.2 具体改造方案第55-58页
        6.2.1 业态植入引导空间形式改变第56-57页
        6.2.2 整合改造设计第57-58页
    6.3 小结第58-59页
结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图表目录第63-65页
附录: 毕业设计第65-68页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第68页
学术成果统计.览及获奖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与地域文化再建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东北地区金代宫室建筑形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