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粗毛革孔菌及其诱变株转录组比较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英文缩略词及英汉对照第9-16页
第1章 前言第16-24页
    1.1 引言第16页
    1.2 漆酶的来源与生物学功能第16-18页
        1.2.1 细菌漆酶及其生物学功能第17页
        1.2.2 昆虫漆酶及其生物学功能第17页
        1.2.3 植物漆酶及其生物学功能第17页
        1.2.4 真菌漆酶及其生物学功能第17-18页
    1.3 真菌漆酶的酶学性质及结构特征第18-19页
        1.3.1 真菌漆酶的酶学性质第18-19页
        1.3.2 真菌漆酶的结构特征第19页
    1.4 真菌漆酶研究现状第19-21页
    1.5 真菌漆酶研究的发展趋势第21-22页
    1.6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粗毛革孔菌及其诱变株生理生化特性和形态比较第24-44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5-31页
        2.2.1 实验菌株第25页
        2.2.2 培养基第25页
        2.2.3 主要试剂及配制第25-26页
        2.2.4 主要仪器第26页
        2.2.5 实验方法第26-31页
            2.2.5.1 野生株TCK与诱变株T906产漆酶能力分析第26-27页
            2.2.5.2 野生株TCK与诱变株T906形态学观察第27页
            2.2.5.3 野生株TCK与诱变株T906生物量测定第27-29页
            2.2.5.4 粗毛革孔菌野生株TCK与诱变株T906 ITS鉴定第29-3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1-40页
        2.3.1 野生株TCK与诱变株T906产漆酶能力分析第31-32页
        2.3.2 野生株TCK与诱变株T906形态学观察第32-34页
            2.3.2.1 菌落形态观察第32页
            2.3.2.2 菌丝体生物扫描电镜形态比较第32-33页
            2.3.2.3 菌丝体生物透射电镜形态比较第33-34页
        2.3.3 野生株TCK与诱变株T906菌丝体生物量测定第34-38页
            2.3.3.1 TTC-DHA实验反应时间的确定第34-35页
            2.3.3.2 TTC-DHA实验反应温度的确定第35页
            2.3.3.3 TTC-DHA工作曲线绘制第35-36页
            2.3.3.4 菌体湿重与DHA标准曲线绘制第36-37页
            2.3.3.5 野生株TCK及诱变株T906不同生长阶段胞内脱氢酶比活力变化第37-38页
        2.3.4 粗毛革孔菌野生株TCK与诱变株T906 ITS鉴定结果第38-40页
            2.3.4.1 野生株及诱变株ITS的克隆及序列比对第38-39页
            2.3.4.2 野生株及诱变株ITS的系统进化分析第39-40页
    2.4 讨论第40-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粗毛革孔菌及其诱变株T906转录组学分析第44-65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5-51页
        3.2.1 供试菌株第45页
        3.2.2 培养基第45页
        3.2.3 主要试剂第45-46页
        3.2.4 主要仪器第46页
        3.2.5 实验方法第46-51页
            3.2.5.1 RNA提取与纯化第46页
            3.2.5.2 Illumina测序第46-47页
            3.2.5.3 数据分析第47-51页
            3.2.5.4 粗毛革孔菌重要代谢通路基因鉴定及简图构建第5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1-63页
        3.3.1 RNA提取及纯化第51-52页
        3.3.2 文库及测序数据质量分析第52-53页
        3.3.3 Contig组装结果第53-54页
        3.3.4 Unigene组装结果第54-56页
        3.3.5 Unigene功能注释第56-58页
        3.3.6 Unigene的GO分类第58-59页
        3.3.7 Unigene的COG聚类第59-60页
        3.3.8 Unigene的代谢通路分析第60-62页
        3.3.9 Unigene的开放读码框分析第62-63页
    3.4 讨论第63-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4章 粗毛革孔菌及其诱变株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65-105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5-72页
        4.2.1 数据来源第65-66页
        4.2.2 主要仪器第66页
        4.2.3 实验方法第66-71页
            4.2.3.1 Unigene的表达量注释第66页
            4.2.3.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66-67页
            4.2.3.3 差异表达基因的定量PCR验证第67-70页
            4.2.3.4 差异表达Unigene的GO功能富集分析第70-71页
            4.2.3.5 差异表达Unigene的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第71页
        4.2.4 诱变株与原始菌株重要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第71-7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2-102页
        4.3.1 野生株TCK及诱变株T906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72-74页
            4.3.1.1 野生株TCK及诱变株T906差异表达基因分布第72-73页
            4.3.1.2 野生株TCK及诱变株T906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73-74页
        4.3.2 转录组测序丰度分析结果的定量RT PCR验证第74-75页
        4.3.3 野生菌株TCK及诱变菌株T906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布第75-78页
        4.3.4 野生菌株TCK及诱变菌株T906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布第78-80页
        4.3.5 野生株TCK与诱变株T906重要代谢途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80-96页
            4.3.5.1 野生及诱变株重要物质合成的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80-86页
            4.3.5.2 野生菌株与诱变菌株糖代谢相关通路基因表达模式比较分析第86-90页
            4.3.5.3 野生及诱变株脂肪酸代谢相关通路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90-92页
            4.3.5.4 野生及诱变株次生代谢相关通路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92-94页
            4.3.5.5 野生及诱变株细胞周期相关通路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94-95页
            4.3.5.6 粗毛革孔菌抗氧化胁迫相关酶类的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第95-96页
        4.3.6 粗毛革孔菌重要代谢通路基因鉴定及简图构建第96-102页
            4.3.6.1 粗毛革孔菌糖酵解/糖异生代谢通路的构建及参与代谢的酶类第96-98页
            4.3.6.2 粗毛革孔菌其它糖类降解通路及其酶类第98-100页
            4.3.6.3 粗毛革孔菌氨酰tRNA生物合成相关酶类第100-102页
    4.4 讨论第102-104页
    4.5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5章粗毛革孔菌及其诱变株细胞周期、凋亡、自噬及胞内ROS水平的研究第105-121页
    5.1 引言第105-106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6-108页
        5.2.1 实验菌株第106页
        5.2.2 培养基第106页
        5.2.3 荧光染料第106页
        5.2.4 试剂配置第106页
        5.2.5 主要仪器第106-107页
        5.2.6 实验方法第107-108页
            5.2.6.1 菌丝体培养和取样第107页
            5.2.6.2 原生质体游离第107页
            5.2.6.3 原生质体活细胞计数第107-108页
            5.2.6.4 细胞周期分析第108页
            5.2.6.5 细胞凋亡分析第108页
            5.2.6.6 ROS含量检测第108页
            5.2.6.7 细胞自噬水平检测第108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08-116页
        5.3.1 菌丝体的原生质体制备结果第108-109页
        5.3.2 粗毛革孔菌野生株及诱变株期细胞周期分析第109-111页
        5.3.3 粗毛革孔菌野生株及诱变株细胞凋亡分析第111-113页
        5.3.4 粗毛革孔菌野生株及诱变株ROS含量分析第113-115页
        5.3.5 粗毛革孔菌野生株及诱变株细胞自噬水平分析第115-116页
    5.4 讨论第116-119页
    5.5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6章 粗毛革孔菌漆酶同工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第121-146页
    6.1 引言第121-122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22-129页
        6.2.1 供试菌株第122页
        6.2.2 宿主菌株和载体质粒第122页
        6.2.3 化学试剂第122-123页
        6.2.4 分生试剂第123页
        6.2.5 主要仪器第123页
        6.2.6 实验方法第123-127页
            6.2.6.1 转录组数据库中漆酶基因的筛选与序列分析第123-124页
            6.2.6.2 漆酶全长基因克隆第124-126页
            6.2.6.3 克隆漆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26-127页
        6.2.7 野生及诱变菌株漆酶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27-129页
            6.2.7.1 定量PCR引物设计第127页
            6.2.7.2 菌种培养及RNA提取第127-128页
            6.2.7.3 Real time PCR反应第128页
            6.2.7.4 引物扩增质量分析第128页
            6.2.7.5 野生及诱变菌株漆酶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28-129页
            6.2.7.6 结果计算第129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29-143页
        6.3.1 转录组数据中漆酶基因的筛选第129-130页
        6.3.2 筛选漆酶基因的实验验证及全长序列克隆第130-140页
            6.3.2.1 五种漆酶全长基因的RT PCR扩增第130页
            6.3.2.2 五种漆酶基因的克隆测序第130-131页
            6.3.2.3 五种漆酶基因的序列分析第131-132页
            6.3.2.4 五种漆酶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第132-134页
            6.3.2.5 五种漆酶基因编码蛋白序列特征分析第134-137页
            6.3.2.6 野生及诱变菌株主效漆酶基因Lcc1的比对分析第137-140页
        6.3.3 诱变及野生菌株漆酶基因定量分析第140-143页
            6.3.3.1 五种漆酶及内参定量引物溶解曲线分析第140页
            6.3.3.2 五种漆酶及内参引物扩增效率分析结果第140-141页
            6.3.3.3 五种漆酶的表达定量分析第141-142页
            6.3.3.4 主效漆酶Lcc1的表达谱分析第142-143页
    6.4 讨论第143-145页
    6.5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全文总结第146-148页
    创新点第146-147页
    下一步工作建议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位论文第159-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菊叶薯蓣转录组分析及其皂苷元合成途径预测
下一篇:OsRopGEF7在水稻发育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