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过渡金属硫化物储能电极材料设计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5-59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钠离子电池简介第16-33页
        1.2.1 钠离子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第17-19页
        1.2.2 钠离子电池的发展过程与现状第19-21页
        1.2.3 常见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21-33页
    1.3 镁锂混合离子电池简介第33-46页
        1.3.1 镁锂混合离子电池构造和工作原理第34-36页
        1.3.2 常见镁锂混合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36-46页
    1.4 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电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第46-55页
        1.4.1 过渡金属硫化物概述第46-47页
        1.4.2 过渡金属硫化物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47-52页
        1.4.3 过渡金属硫化物镁锂混合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52-55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55-59页
        1.5.1 选题意义第55-56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56-59页
第2章 三维多孔NiS_2纳米球储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第59-80页
    2.1 引言第59-60页
    2.2 实验部分第60-63页
        2.2.1 NiS_2多孔纳米球材料的制备第60-61页
        2.2.2 材料测试和表征第61-62页
        2.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2-63页
    2.3 三维多孔NiS_2纳米球的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第63-78页
        2.3.1 三维多孔NiS_2纳米球材料的结构表征及形成机理第63-68页
        2.3.2 三维多孔NiS_2纳米球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68-75页
        2.3.3 三维多孔NiS_2纳米球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第75-78页
    2.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3章 石墨烯包覆四硫化钒纳米储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第80-92页
    3.1 引言第80-81页
    3.2 实验部分第81-83页
        3.2.1 石墨烯包覆四硫化钒纳米材料的制备第81-82页
        3.2.2 材料测试和表征第82页
        3.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82-83页
    3.3 石墨烯包覆四硫化钒纳米材料的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第83-90页
        3.3.1 石墨烯包覆四硫化钒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及形成机理第83-85页
        3.3.2 石墨烯包覆四硫化钒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85-88页
        3.3.3 石墨烯包覆四硫化钒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第88-90页
    3.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4章 三维层状堆叠VS_2纳米花储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第92-115页
    4.1 引言第92-93页
    4.2 实验部分第93-94页
        4.2.1 三维层状堆叠VS_2纳米花材料的制备第93-94页
        4.2.2 材料测试和表征第94页
        4.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4页
    4.3 三维层状堆叠VS_2纳米花材料的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第94-113页
        4.3.1 三维层状堆叠VS_2纳米花材料的结构表征及形成机理第94-99页
        4.3.2 三维层状堆叠VS_2纳米花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99-104页
        4.3.3 三维层状堆叠VS_2纳米花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第104-113页
    4.4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5章 VS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镁基混合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第115-136页
    5.1 引言第115-117页
    5.2 实验部分第117-119页
        5.2.1 VS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第117-118页
        5.2.2 样品测试和表征第118-119页
        5.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19页
    5.3 VS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119-134页
        5.3.1 VS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第119-121页
        5.3.2 VS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121-132页
        5.3.3 VS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第132-134页
    5.4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36-140页
    6.1 结论第136-138页
    6.2 展望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5页
博士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55页
博士学习期间获得奖励和资助第155-156页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论文第156-157页
致谢第157-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乙烯基磺酰氟参与的Heck偶联与硫酰氟促进的醇氧化研究
下一篇:WO3基纳米材料的界面工程及光电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