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特殊教育论文

视频示范法融合社会故事法对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问题提出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研究目标第17页
    1.5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6 研究方案第18-19页
        1.6.1 研究思路第18页
        1.6.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7 关键术语界定第19-20页
    1.8 论文框架第20-22页
2 文献综述第22-34页
    2.1 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相关研究第22-26页
        2.1.1 社交技能的基本概念第22页
        2.1.2 社交技能分类第22-23页
        2.1.3 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障碍第23-24页
        2.1.4 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常见干预方法第24-25页
        2.1.5 孤独症儿童常见的评估方法第25-26页
    2.2 社会故事法第26-28页
        2.2.1 社会故事法内涵及理论基础第26-27页
        2.2.2 社会故事法的教学实施过程第27页
        2.2.3 社会故事法相关干预研究第27页
        2.2.4 社会故事法干预优势第27-28页
    2.3 视频示范法第28-31页
        2.3.1 视频示范法内涵及类型第28页
        2.3.2 视频示范法理论基础第28-29页
        2.3.3 视频示范法的实施过程第29页
        2.3.4 视频示范法的相关研究第29-30页
        2.3.5 视频示范法干预优势第30-31页
    2.4 国外视频示范法融合社会故事法干预研究第31-32页
    2.5 国外视频示范法融合社会故事法研究现状与启示第32-33页
        2.5.1 研究对象都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第32页
        2.5.2 先社会故事法教学后视频示范法教学的干预实施过程第32页
        2.5.3 示范微视频的干预材料影响预社交技能的干预效果第32-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4页
3 基于视频示范法融合社会故事法的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模型第34-43页
    3.1 干预模型的概述第34-35页
    3.2 学习需要分析第35页
    3.3 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特征分析第35-36页
    3.4 社交技能教学内容第36-37页
    3.5 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策略第37-38页
    3.6 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的媒体技术第38-39页
    3.7 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的模型设计过程第39-41页
    3.8 评估方案第41-42页
        3.8.1 社会故事理解性测试表第41页
        3.8.2 行为观察记录表第41-42页
        3.8.3 教学成效访谈表第42页
    3.9 本章小结第42-43页
4 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示范微视频的设计与开发第43-51页
    4.1 需求分析第43-44页
    4.2 示范微视频设计第44-47页
        4.2.1 示范微视频类型选择第44-45页
        4.2.2 脚本设计与编写第45-47页
    4.3 社交微视频录制第47页
    4.4 社交微视频编辑第47-48页
    4.5 社交微视频评价第48-49页
    4.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5 实验研究第51-76页
    5.1 研究设计第51-55页
        5.1.1 研究对象第51-54页
        5.1.2 研究框架第54页
        5.1.3 教学材料及情境第54-55页
    5.2 实验设计第55-57页
        5.2.1 基线期第55-56页
        5.2.2 干预期第56-57页
        5.2.3 泛化期第57页
        5.2.4 维持期第57页
    5.3 目标行为定义和数据收集第57-60页
        5.3.1 目标行为定义第57-58页
        5.3.2 行为观察记录表第58-59页
        5.3.3 社会故事理解性测试表第59页
        5.3.4 教学成效访谈表第59页
        5.3.5 实验数据收集第59-60页
    5.4 实验结果分析第60-73页
        5.4.1 五名被试陈述性规则学习的干预效果分析第60页
        5.4.2 五名被试程序性行为表现干预效果分析第60-73页
    5.5 实验结论第73-75页
    5.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6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未来研究第76-78页
    6.1 研究结论第76页
    6.2 创新点第76-77页
    6.3 未来研究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附录第82-91页
    附录1 主动借玩具社会故事理解性测试表第82页
    附录2 教学前访谈纲要(教师版)第82-83页
    附录3 教学后访谈纲要(教师版)第83页
    附录4 教学前访谈纲要(家长版)第83-85页
    附录5 教学后访谈纲要(家长版)第85-86页
    附录6 主动借玩具的示范微视频脚本编写第86页
    附录7 主动借玩具的示范微视频脚本编写第86-87页
    附录8 主动邀请小朋友一起玩示范微视频分镜头脚本第87-89页
    附录9 主动打招呼行为观察记录表第89页
    附录10 主动借玩具行为观察记录表第89-91页
致谢第91-9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听障学生的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
下一篇:农业产业集聚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