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中英文对照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4页 |
1 不同增温设备简介 | 第16-20页 |
1.1 温室 | 第16-17页 |
1.2 红外反射器 | 第17-18页 |
1.3 红外辐射器 | 第18-19页 |
1.4 土壤加热管道和电缆 | 第19页 |
1.5 其它增温设备 | 第19-20页 |
2 不同生育时期温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第20-22页 |
2.1 全生育期温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第20页 |
2.2 穗分化期至孕穗期温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 抽穗开花期温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第21页 |
2.4 灌浆结实期温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3 灌浆期温度升高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22-25页 |
3.1 灌浆期温度升高对稻米碾米品质的影响 | 第22页 |
3.2 灌浆期温度升高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22-23页 |
3.3 灌浆期温度升高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23-24页 |
3.4 灌浆期温度升高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第24-25页 |
4 温度升高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机制 | 第25-28页 |
4.1 先合特性 | 第25页 |
4.2 籽粒灌浆 | 第25-27页 |
4.3 抗氧化系统 | 第27-28页 |
4.4 分子机制 | 第28页 |
5 温度与其它环境因子互作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5.1 湿度 | 第28页 |
5.2 水分 | 第28-29页 |
5.3 CO_2浓度 | 第29页 |
6 应对水稻高温胁迫的缓解措施 | 第29-30页 |
6.1 播期调整 | 第29-30页 |
6.2 肥水管理 | 第30页 |
6.3 施用外源化学物质 | 第30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7.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4页 |
第二章 灌浆期开放式增温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44-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47-49页 |
1.2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49-51页 |
1.3 统计分析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5页 |
2.1 灌浆期间的气象数据 | 第51-56页 |
2.2 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粒重 | 第56页 |
2.3 抽穗后6-25天和21-40天水稻冠层日均温分布情况 | 第56-57页 |
2.4 籽粒灌浆动态 | 第57-60页 |
2.5 强势粒和弱势粒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淀粉的变化 | 第60-61页 |
2.6 强势粒和弱势粒中灌浆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 第61-62页 |
2.7 强势粒和弱势粒中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62-65页 |
3 讨论 | 第65-68页 |
3.1 灌浆期温度小幅升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3.2 水稻强弱势粒灌浆过程和粒重对灌浆期温度小幅升高的响应 | 第66-67页 |
3.3 灌浆期温度小幅升高影响水稻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的生理机制 | 第67-68页 |
4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第三章 稻米品质对灌浆期温度升高的响应 | 第74-10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76页 |
1.2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76-78页 |
1.3 统计分析 | 第7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94页 |
2.1 碾米品质与外观品质 | 第78-82页 |
2.2 淀粉组分 | 第82-83页 |
2.3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 | 第83-86页 |
2.4 淀粉糊化特性 | 第86-88页 |
2.5 淀粉凝胶特性、粒径和结晶度 | 第88-89页 |
2.6 精米中的氨基酸含量及相对比例 | 第89-92页 |
2.7 稻米品质指标与灌浆期温度的回归分析 | 第92-94页 |
3 讨论 | 第94-99页 |
3.1 灌浆期温度小幅升高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94-95页 |
3.2 灌浆期温度小幅升高对稻米碾米品质的影响 | 第95-96页 |
3.3 灌浆期温度小幅升高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96-97页 |
3.4 灌浆期温度小幅升高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第97-99页 |
3.5 稻米品质与灌浆期温度的关系 | 第99页 |
4 结论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第四章 氮素粒肥对温度升高下水稻籽粒灌浆和品质的调控作用 | 第106-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108页 |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1.3 统计分析 | 第10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21页 |
2.1 增温效果 | 第109-110页 |
2.2 稻米品质 | 第110-115页 |
2.3 水稻各器官含氮率的变化 | 第115-117页 |
2.4 籽粒灌浆动态 | 第117-119页 |
2.5 心部胚乳形态 | 第119-121页 |
3 讨论 | 第121-123页 |
3.1 灌浆期温度升高下施用氮素粒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3.2 灌浆期温度升高下氮素粒肥对垩白的改善作用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 第122-123页 |
4 结论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第五章 大田开放式增温试验与盆栽温室增温试验的比较 | 第128-1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0-133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130-131页 |
1.2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131-133页 |
1.3 统计分析 | 第1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3-140页 |
2.1 增温效果 | 第133-134页 |
2.2 其它环境因子 | 第134-135页 |
2.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135-136页 |
2.4 稻米品质 | 第136-137页 |
2.5 花粉可育率 | 第137页 |
2.6 籽粒灌浆动态 | 第137-138页 |
2.7 干物质分配 | 第138-139页 |
2.8 剑叶SPAD和净光合速率 | 第139-140页 |
3 讨论 | 第140-142页 |
4 结论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6页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146-156页 |
1 全文讨论 | 第146-150页 |
1.1 长江下游单季晚稻产量和籽粒灌浆对灌浆期温度小幅升高的响应 | 第146-147页 |
1.2 稻米品质对灌浆期温度小幅升高的响应及氮素粒肥的调控作用 | 第147-150页 |
2 主要结论 | 第150页 |
3 创新点 | 第150页 |
4 研究展望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完成的论文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