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手性金团簇的合成及细胞毒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34页
    1.1 近红外荧光概述第9-11页
        1.1.1 荧光成像第9页
        1.1.2 近红外荧光(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第9-10页
        1.1.3 近红外荧光材料第10-11页
    1.2 金纳米材料概述第11-17页
        1.2.1 金纳米粒子的等离子体共振特性(SPR)第12-15页
        1.2.2 金团簇的荧光特性第15-16页
        1.2.3 金团簇的近红外荧光第16-17页
    1.3 手性金纳米团簇概述第17-32页
        1.3.1 手性第17-18页
        1.3.2 手性与旋光性及圆二色性第18页
        1.3.3 手性金纳米团簇第18-19页
        1.3.4 手性金团簇的制备及表征第19-24页
        1.3.5 手性金团簇的光学活性第24-25页
        1.3.6 手性金团簇的手性起源第25-29页
        1.3.7 手性金团簇的应用第29-32页
    1.4 项目背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32-34页
        1.4.1 项目背景第32-33页
        1.4.2 研究内容第33页
        1.4.3 创新点第33-34页
第2章 NaOH调控L-GSH-AuNCs的合成及光学性质研究第34-49页
    2.1 前言第34-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9页
        2.2.1 主要实验装置与试剂第36-37页
        2.2.2 测试方法第37-38页
        2.2.3 L-GSH包裹手性金团簇的合成第38-3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9-48页
        2.3.1 L-GSH-AuNCs的合成条件探索第39-43页
        2.3.2 L-GSH-AuNCs合成机理第43-44页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第44页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44-45页
        2.3.5 热重分析(TGA)第45-46页
        2.3.6 圆二色光谱(CD)第46-47页
        2.3.7 近红外荧光光谱(NIRS)第47-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3章 L/D-NIBC-AuNCs的合成、光学性质及细胞毒性研究第49-73页
    3.1 前言第49-50页
    3.2 实验部分第50-54页
        3.2.1 主要实验装置与试剂第50-52页
        3.2.2 近红外荧光量子产率测试与计算方法第52-53页
        3.2.3 细胞毒性实验第53-54页
        3.2.4 L/D-NIBC包裹手性金团簇的合成第5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4-71页
        3.3.1 L-NIBC-AuNCs合成条件探索第54-57页
        3.3.2 L/D-NIBC-AuNCs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57-58页
        3.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X射线能谱表征(EDX)第58-59页
        3.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59-60页
        3.3.5 热重分析(TGA)第60页
        3.3.6 圆二色光谱(CD)第60-61页
        3.3.7 近红外荧光光谱(NIRS)第61-62页
        3.3.8 荧光稳定性实验第62-65页
        3.3.9 手性金纳米团簇的荧光量子产率第65-66页
        3.3.10 荧光基团对金团簇荧光的影响第66-67页
        3.3.11 L/D-NIBC-AuNCs的细胞毒性分析第67-71页
    3.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4章 结论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g2Si热电器件梯度复合电极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高效石墨相氮化碳基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制氢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