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3页 |
1.1 秀珍菇和榆黄蘑概述 | 第10页 |
1.2 食用菌原生质体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原生质体的概念 | 第10页 |
1.2.2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10页 |
1.2.3 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 | 第10-11页 |
1.2.4 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 | 第11页 |
1.2.5 原生质体转化技术 | 第11页 |
1.2.6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 | 第11-12页 |
1.2.7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 第12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秀珍菇和榆黄蘑的菌株特性研究 | 第13-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3-14页 |
2.1.1 菌株 | 第13页 |
2.1.2 试剂 | 第13页 |
2.1.3 试验仪器 | 第13-1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4-16页 |
2.2.1 培养基及栽培料 | 第14-15页 |
2.2.2 栽培方式 | 第15页 |
2.2.3 原料处理 | 第15页 |
2.2.4 装瓶 | 第15页 |
2.2.5 灭菌 | 第15页 |
2.2.6 接种 | 第15页 |
2.2.7 试验设计 | 第15页 |
2.2.8 发菌管理 | 第15-16页 |
2.2.9 出菇管理 | 第16页 |
2.2.10 农艺性状观察 | 第1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6-21页 |
2.3.1 五种秀珍菇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第16-19页 |
2.3.2 平顶榆黄蘑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 第19-20页 |
2.3.3 秀珍菇与平顶榆黄蘑在对照组上的出菇图片 | 第20-21页 |
2.4 讨论 | 第21页 |
2.5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条件研究 | 第22-4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3.1.1 菌株 | 第22页 |
3.1.2 试剂 | 第22页 |
3.1.3 试验仪器 | 第2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2-27页 |
3.2.1 培养基 | 第22-23页 |
3.2.2 稳渗液制备 | 第23页 |
3.2.3 酶解液制备 | 第23页 |
3.2.4 秀珍菇单孢菌株获取 | 第23页 |
3.2.5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23-24页 |
3.2.6 显微观察 | 第24页 |
3.2.7 菌丝体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影响 | 第24页 |
3.2.8 酶解液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影响 | 第24页 |
3.2.9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影响 | 第24-25页 |
3.2.10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影响 | 第25页 |
3.2.11 稳渗液种类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影响 | 第25页 |
3.2.12 稳渗液浓度及Tris-HCl的添加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影响 | 第25页 |
3.2.13 秀珍菇单孢子菌丝体最佳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正交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3.2.14 再生培养方式的选择 | 第26页 |
3.2.15 再生培养基的选择 | 第26-27页 |
3.2.16 再生培养基渗透压稳渗剂的选择 | 第27页 |
3.2.17 渗透压稳渗剂最适浓度确定以及Tris-HCl的添加 | 第2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8页 |
3.3.1 显微观察 | 第27-28页 |
3.3.2 菌丝体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影响 | 第28-29页 |
3.3.3 酶解液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影响 | 第29-30页 |
3.3.4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影响 | 第30页 |
3.3.5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影响 | 第30-31页 |
3.3.6 稳渗液种类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影响 | 第31-32页 |
3.3.7 稳渗液浓度及Tris-HCl的添加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影响 | 第32-33页 |
3.3.8 正交试验 | 第33-34页 |
3.3.9 验证试验 | 第34页 |
3.3.10 原生质体萌发 | 第34-35页 |
3.3.11 不同再生培养方式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12 不同再生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13 再生培养基渗透压稳渗剂的选择 | 第37页 |
3.3.14 渗透压稳渗剂最适浓度确定以及Tris-HCl的添加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遗传标记及融合方式的确定 | 第40-52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4.1.1 菌株 | 第40页 |
4.1.2 试剂 | 第40页 |
4.1.3 试验仪器 | 第40-4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4.2.1 培养基 | 第41页 |
4.2.2 不同pH条件下单孢子生长状况的测定 | 第41页 |
4.2.3 原生质体热灭活 | 第41页 |
4.2.4 融合剂的配置 | 第41页 |
4.2.5 融合剂筛选 | 第41页 |
4.2.6 原生质体融合观察 | 第41-4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4.3.1 pH5条件下单孢子生长状况测定 | 第42-43页 |
4.3.2 pH4.37与pH4.57条件下单孢子生长状况测定 | 第43-45页 |
4.3.3 pH3.5与pH3.53条件下单孢子生长状况测定 | 第45-46页 |
4.3.4 pH3条件下单孢子生长状况测定 | 第46-47页 |
4.3.5 pH2条件下单孢子生长状况测定 | 第47页 |
4.3.6 原生质体热灭活条件的研究 | 第47-48页 |
4.3.7 不同分子量的PEG及其浓度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8 原生质体融合过程的观察 | 第50页 |
4.4 讨论 | 第50-51页 |
4.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原生质体融合及融合子的验证 | 第52-58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5.1.1 供试菌株 | 第52页 |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2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2-55页 |
5.2.1 原生质体融合 | 第52页 |
5.2.2 融合子的检出 | 第52页 |
5.2.3 融合子形态观察与纯化 | 第52-53页 |
5.2.4 亲本菌株及融合子的DNA提取 | 第53页 |
5.2.5 DNA纯度和浓度的检验 | 第53页 |
5.2.6 融合子ISSR分子标记鉴定 | 第53-54页 |
5.2.7 融合子与亲本菌株在PDA上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 第54页 |
5.2.8 融合子稳定性检验 | 第54-5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5.3.1 融合子形态观察与纯化结果 | 第55页 |
5.3.2 融合子与亲本菌株之间的拮抗现象观察 | 第55-56页 |
5.3.3 DNA检测结果 | 第56页 |
5.3.4 融合子ISSR分子标记 | 第56-57页 |
5.3.5 融合子R1与亲本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 第57页 |
5.3.6 融合子稳定性检验结果 | 第57页 |
5.4 讨论 | 第57页 |
5.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Abstract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