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茄果类病虫害论文--番茄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

高浓度CO2环境下番茄应答TMV侵染的转录组分析

摘要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高浓度CO_2对植物的影响第10-11页
        1.2.1 高浓度CO_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10页
        1.2.2 高浓度CO_2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0-11页
        1.2.3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第11页
    1.3 高浓度CO_2对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影响第11-14页
        1.3.1 高浓度CO_2对植物病原物的影响第12页
        1.3.2 植物的抗病机制第12-13页
        1.3.3 病原菌的致病机制第13页
        1.3.4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第13-14页
    1.4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进展第14-16页
        1.4.1 转录组测序概况第14-15页
        1.4.2 测序分析第15-16页
            1.4.2.1 基因表达分析第15页
            1.4.2.2 单核苷酸多态性第15页
            1.4.2.3 差异表达基因第15页
            1.4.2.4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第15页
            1.4.2.5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第15-16页
        1.4.3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与病原互作中的应用第16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高浓度CO_2环境条件下番茄病害调查第18-24页
    2.1 供试材料第18页
        2.1.1 供试植株和处理设计第18页
        2.1.2 供试病原物第18页
    2.2 试验方法第18-21页
        2.2.1 病原菌接种第18-19页
            2.2.1.1 TMV接种第18页
            2.2.1.2 番茄叶部病害接种第18-19页
            2.2.1.3 番茄根部病害接种第19页
        2.2.2 病害调查方法第19-2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1-23页
        2.3.1 普通环境和高浓度CO_2环境下植株表观变化第21页
        2.3.2 普通环境和高浓度CO_2环境下病害调查第21-23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23-24页
        2.4.1 结论第23页
        2.4.2 讨论第23-24页
第三章 高浓度CO_2对番茄响应TMV影响的转录组分析第24-53页
    3.1 供试材料第24页
        3.1.1 供试植株第24页
        3.1.2 供试毒源第24页
        3.1.3 试验所用软件及数据库第24页
    3.2 试验方法第24-28页
        3.2.1 实验流程第24-26页
            3.2.1.1 样品的准备第24-25页
            3.2.1.2 RNA检测第25页
            3.2.1.3 链特异性文库构建第25-26页
            3.2.1.4 上机测序第26页
        3.2.2 数据分析流程第26-28页
            3.2.2.1 测序数据过滤第26页
            3.2.2.2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第26页
            3.2.2.3 测序文库整体质量评估第26-27页
            3.2.2.4 新转录本预测及功能注释第27页
            3.2.2.5 SNP和Indel分析第27页
            3.2.2.6 基因表达定量第27-28页
            3.2.2.7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28页
            3.2.2.8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第28页
            3.2.2.9 差异表达基因蛋白互作网络第2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8-51页
        3.3.1 样品总RNA提取质量分析第28-31页
        3.3.2 原始序列数据第31页
        3.3.3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第31-32页
        3.3.4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第32-35页
        3.3.5 基因结构分析第35-38页
            3.3.5.1 可变剪接分析第35页
            3.3.5.2 SNP、Indel分析第35-38页
        3.3.6 基因表达分析第38-40页
            3.3.6.1 基因表达定量第38页
            3.3.6.2 样品基因表达量总体分布第38-40页
        3.3.7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40-44页
            3.3.7.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40-42页
            3.3.7.2 差异表达基因数目统计第42-43页
            3.3.7.3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第43-44页
        3.3.8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第44-51页
            3.3.8.1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及富集分析第45-48页
            3.3.8.2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及富集分析第48-51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51-53页
        3.4.1 结论第51页
        3.4.2 讨论第51-53页
第四章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Abstract第60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BR处理对甜樱桃贮藏品质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秀珍菇与榆黄蘑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