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利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种子耐储藏QTL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19页
    1.1 种子内在因素对水稻耐储性影响第9-11页
        1.1.1 水稻籼粳特性第9-10页
        1.1.2 脂肪氧化酶第10页
        1.1.3 淀粉第10-11页
        1.1.4 谷壳抗氧化物质及酚酸第11页
    1.2 影响水稻种子储藏的外部环境因素第11-13页
        1.2.1 种子含水量第11-12页
        1.2.2 相对湿度第12页
        1.2.3 温度第12页
        1.2.4 气体浓度第12-13页
        1.2.5 病虫害和微生物第13页
        1.2.6 种子外观影响第13页
    1.3 水稻耐储性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第13-15页
        1.3.1 水稻耐储藏性能的评价指标第13-14页
        1.3.2 人工加速老化法第14-15页
        1.3.3 种子活力检验第15页
    1.4 稻谷电导率测定方法第15-16页
    1.5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第16页
    1.6 水稻耐储藏种质选育及利用第16-17页
    1.7 水稻耐储性相关QTL研究进展第17-18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2.1 材料第19页
    2.2 水稻种子耐储藏特性检测第19-21页
        2.2.1 水稻种子人工加速老化处理第19页
        2.2.2 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测定第19-20页
        2.2.3 电导率的测定第20页
        2.2.4 千粒重的测定第20-21页
    2.3 相关分析第21页
    2.4 QTL检测第21-2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2-35页
    3.1 扬稻6号人工加速老化梯度试验第22页
    3.2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的目标性状表现第22-24页
    3.3 相关分析第24-25页
    3.4 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电导率和千粒重的QTL分析第25-35页
4 讨论及结论第35-37页
    4.1 讨论第35-36页
        4.1.1 创新点第35页
        4.1.2 耐储藏QTL第35页
        4.1.3 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与千粒重、电导率之间的相关性第35-36页
    4.2 结论第36页
    4.3 研究展望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3页
附图1第43-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忻州市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多花黄精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