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2.1 花岗岩残积土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2 渗透系数及渗流变形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3 土体渗透性改良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2.4 基坑施工中地下水渗流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线路图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花岗岩残积土物理性质及渗透系数多因素影响试验研究 | 第27-66页 |
2.1 花岗岩残积土的形成与分布 | 第27-31页 |
2.1.1 花岗岩残积土的定义及分类 | 第27-29页 |
2.1.2 花岗岩残积土的形成 | 第29-30页 |
2.1.3 花岗岩残积土的分布 | 第30-31页 |
2.2 花岗岩残积土的物理性质 | 第31-35页 |
2.2.1 含水率试验 | 第32-33页 |
2.2.2 颗粒分析试验 | 第33-34页 |
2.2.3 比重试验 | 第34页 |
2.2.4 界限含水率试验 | 第34-35页 |
2.3 花岗岩残积土的渗透系数多因素影响试验及分析 | 第35-64页 |
2.3.1 试验目的及方案 | 第35-40页 |
2.3.1.1 变孔隙比渗流试验方案 | 第36页 |
2.3.1.2 变渗透压渗流试验方案 | 第36-37页 |
2.3.1.3 变围压渗流试验方案 | 第37页 |
2.3.1.4 变应力路径渗流试验方案 | 第37-38页 |
2.3.1.5 变主应力差渗流试验方案 | 第38页 |
2.3.1.6 渗流-固结试验方案 | 第38-39页 |
2.3.1.7 变水头渗流与三轴渗流对比试验方案 | 第39-40页 |
2.3.2 试验设备 | 第40-42页 |
2.3.2.1 试验设备介绍 | 第40-41页 |
2.3.2.2 渗流试验工作原理 | 第41-42页 |
2.3.3 试验步骤 | 第42-46页 |
2.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64页 |
2.3.4.1 孔隙比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46-50页 |
2.3.4.2 渗透压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50-54页 |
2.3.4.3 围压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54-56页 |
2.3.4.4 应力路径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56-57页 |
2.3.4.5 主应力差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57-59页 |
2.3.4.6 渗流-固结情况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59-61页 |
2.3.4.7 变水头渗流与三轴渗流对比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1-6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三章 花岗岩残积土渗透性改良试验及分析 | 第66-91页 |
3.1 试验目的及方案 | 第66-68页 |
3.2 试验设备及原材料 | 第68-72页 |
3.2.1 试验设备 | 第68-69页 |
3.2.2 原材料 | 第69-72页 |
3.3 试验步骤 | 第72-77页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7-89页 |
3.4.1 矿渣粉对花岗岩残积土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78-80页 |
3.4.2 水泥对花岗岩残积土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80-83页 |
3.4.3 膨润土对花岗岩残积土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83-86页 |
3.4.4 砂对花岗岩残积土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86-88页 |
3.4.5 矿渣粉、水泥、膨润土改良残积土渗透性的综合比较 | 第88-8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四章 花岗岩残积土渗流变形多因素影响试验及分析 | 第91-108页 |
4.1 试验目的及方案 | 第91-95页 |
4.1.1 试验目的 | 第91页 |
4.1.2 试验方案 | 第91-95页 |
4.1.2.1 变孔隙比渗流试验方案 | 第92-93页 |
4.1.2.2 变渗透压渗流试验方案 | 第93-94页 |
4.1.2.3 变围压渗流试验方案 | 第94页 |
4.1.2.4 变主应力差渗流试验方案 | 第94-95页 |
4.2 试验步骤 | 第95页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95-106页 |
4.3.1 土体渗流变形机理分析 | 第96-100页 |
4.3.1.1 渗流作用力 | 第96-97页 |
4.3.1.2 渗流场中土颗粒受力分析 | 第97-98页 |
4.3.1.3 土体渗流变形机理分析 | 第98-100页 |
4.3.2 孔隙比对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100-102页 |
4.3.3 渗透压对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102-103页 |
4.3.4 围压对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103-105页 |
4.3.5 主应力差对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105-10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基于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基坑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 第108-143页 |
5.1 基坑降水及渗流-应力耦合作用 | 第108-111页 |
5.1.1 基坑降水的意义及影响 | 第108页 |
5.1.2 一维渗流时土中有效应力分析 | 第108-110页 |
5.1.3 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关系 | 第110-111页 |
5.2 数值分析模型 | 第111-119页 |
5.2.1 MIDAS GTS NX简介 | 第111-113页 |
5.2.2 工程概况 | 第113-115页 |
5.2.3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115-119页 |
5.2.3.1 计算概况及参数选取 | 第115-117页 |
5.2.3.2 网格模型及荷载边界条件 | 第117-118页 |
5.2.3.3 基坑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实现方法 | 第118-119页 |
5.3 基坑降水引起的渗流场分析 | 第119-126页 |
5.3.1 孔隙水压力分析 | 第120-122页 |
5.3.2 水力梯度分析 | 第122-124页 |
5.3.3 渗流速度分析 | 第124-126页 |
5.4 基于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基坑变形结果及分析 | 第126-141页 |
5.4.1 不考虑渗流作用的基坑变形结果及分析 | 第126-131页 |
5.4.1.1 地表沉降结果及分析 | 第126-128页 |
5.4.1.2 支护桩水平变形结果及分析 | 第128-130页 |
5.4.1.3 坑底隆起结果及分析 | 第130-131页 |
5.4.2 考虑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基坑变形结果及分析 | 第131-141页 |
5.4.2.1 地表沉降结果及分析 | 第131-134页 |
5.4.2.2 支护桩水平变形结果及分析 | 第134-138页 |
5.4.2.3 坑底隆起结果及分析 | 第138-14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六章 基坑渗流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3-165页 |
6.1 土层渗透系数对基坑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143-149页 |
6.1.1 渗流场分析 | 第143-146页 |
6.1.2 地表沉降结果及分析 | 第146-147页 |
6.1.3 支护桩水平变形结果及分析 | 第147-148页 |
6.1.4 坑底隆起结果及分析 | 第148-149页 |
6.2 初始地下水位对基坑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149-156页 |
6.2.1 渗流场分析 | 第150-152页 |
6.2.2 地表沉降结果及分析 | 第152-154页 |
6.2.3 支护桩水平变形结果及分析 | 第154-155页 |
6.2.4 坑底隆起结果及分析 | 第155-156页 |
6.3 降水深度对基坑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第156-163页 |
6.3.1 渗流场分析 | 第157-159页 |
6.3.2 地表沉降结果及分析 | 第159-161页 |
6.3.3 支护桩水平变形结果及分析 | 第161-162页 |
6.3.4 坑底隆起结果及分析 | 第162-16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69页 |
7.1 结论 | 第165-168页 |
7.2 展望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