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土工试验论文

花岗岩残积土渗流特性试验研究及基坑渗流变形数值计算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8-20页
    1.2 研究现状第20-25页
        1.2.1 花岗岩残积土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2.2 渗透系数及渗流变形的研究现状第21-23页
        1.2.3 土体渗透性改良的研究现状第23-24页
        1.2.4 基坑施工中地下水渗流的研究现状第24-2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线路图第25-27页
第二章 花岗岩残积土物理性质及渗透系数多因素影响试验研究第27-66页
    2.1 花岗岩残积土的形成与分布第27-31页
        2.1.1 花岗岩残积土的定义及分类第27-29页
        2.1.2 花岗岩残积土的形成第29-30页
        2.1.3 花岗岩残积土的分布第30-31页
    2.2 花岗岩残积土的物理性质第31-35页
        2.2.1 含水率试验第32-33页
        2.2.2 颗粒分析试验第33-34页
        2.2.3 比重试验第34页
        2.2.4 界限含水率试验第34-35页
    2.3 花岗岩残积土的渗透系数多因素影响试验及分析第35-64页
        2.3.1 试验目的及方案第35-40页
            2.3.1.1 变孔隙比渗流试验方案第36页
            2.3.1.2 变渗透压渗流试验方案第36-37页
            2.3.1.3 变围压渗流试验方案第37页
            2.3.1.4 变应力路径渗流试验方案第37-38页
            2.3.1.5 变主应力差渗流试验方案第38页
            2.3.1.6 渗流-固结试验方案第38-39页
            2.3.1.7 变水头渗流与三轴渗流对比试验方案第39-40页
        2.3.2 试验设备第40-42页
            2.3.2.1 试验设备介绍第40-41页
            2.3.2.2 渗流试验工作原理第41-42页
        2.3.3 试验步骤第42-46页
        2.3.4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6-64页
            2.3.4.1 孔隙比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46-50页
            2.3.4.2 渗透压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50-54页
            2.3.4.3 围压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54-56页
            2.3.4.4 应力路径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56-57页
            2.3.4.5 主应力差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57-59页
            2.3.4.6 渗流-固结情况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59-61页
            2.3.4.7 变水头渗流与三轴渗流对比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1-64页
    2.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三章 花岗岩残积土渗透性改良试验及分析第66-91页
    3.1 试验目的及方案第66-68页
    3.2 试验设备及原材料第68-72页
        3.2.1 试验设备第68-69页
        3.2.2 原材料第69-72页
    3.3 试验步骤第72-77页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7-89页
        3.4.1 矿渣粉对花岗岩残积土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78-80页
        3.4.2 水泥对花岗岩残积土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80-83页
        3.4.3 膨润土对花岗岩残积土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83-86页
        3.4.4 砂对花岗岩残积土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86-88页
        3.4.5 矿渣粉、水泥、膨润土改良残积土渗透性的综合比较第88-89页
    3.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四章 花岗岩残积土渗流变形多因素影响试验及分析第91-108页
    4.1 试验目的及方案第91-95页
        4.1.1 试验目的第91页
        4.1.2 试验方案第91-95页
            4.1.2.1 变孔隙比渗流试验方案第92-93页
            4.1.2.2 变渗透压渗流试验方案第93-94页
            4.1.2.3 变围压渗流试验方案第94页
            4.1.2.4 变主应力差渗流试验方案第94-95页
    4.2 试验步骤第95页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95-106页
        4.3.1 土体渗流变形机理分析第96-100页
            4.3.1.1 渗流作用力第96-97页
            4.3.1.2 渗流场中土颗粒受力分析第97-98页
            4.3.1.3 土体渗流变形机理分析第98-100页
        4.3.2 孔隙比对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100-102页
        4.3.3 渗透压对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102-103页
        4.3.4 围压对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103-105页
        4.3.5 主应力差对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105-106页
    4.4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五章 基于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基坑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第108-143页
    5.1 基坑降水及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第108-111页
        5.1.1 基坑降水的意义及影响第108页
        5.1.2 一维渗流时土中有效应力分析第108-110页
        5.1.3 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关系第110-111页
    5.2 数值分析模型第111-119页
        5.2.1 MIDAS GTS NX简介第111-113页
        5.2.2 工程概况第113-115页
        5.2.3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第115-119页
            5.2.3.1 计算概况及参数选取第115-117页
            5.2.3.2 网格模型及荷载边界条件第117-118页
            5.2.3.3 基坑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实现方法第118-119页
    5.3 基坑降水引起的渗流场分析第119-126页
        5.3.1 孔隙水压力分析第120-122页
        5.3.2 水力梯度分析第122-124页
        5.3.3 渗流速度分析第124-126页
    5.4 基于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基坑变形结果及分析第126-141页
        5.4.1 不考虑渗流作用的基坑变形结果及分析第126-131页
            5.4.1.1 地表沉降结果及分析第126-128页
            5.4.1.2 支护桩水平变形结果及分析第128-130页
            5.4.1.3 坑底隆起结果及分析第130-131页
        5.4.2 考虑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基坑变形结果及分析第131-141页
            5.4.2.1 地表沉降结果及分析第131-134页
            5.4.2.2 支护桩水平变形结果及分析第134-138页
            5.4.2.3 坑底隆起结果及分析第138-141页
    5.5 本章小结第141-143页
第六章 基坑渗流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43-165页
    6.1 土层渗透系数对基坑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143-149页
        6.1.1 渗流场分析第143-146页
        6.1.2 地表沉降结果及分析第146-147页
        6.1.3 支护桩水平变形结果及分析第147-148页
        6.1.4 坑底隆起结果及分析第148-149页
    6.2 初始地下水位对基坑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149-156页
        6.2.1 渗流场分析第150-152页
        6.2.2 地表沉降结果及分析第152-154页
        6.2.3 支护桩水平变形结果及分析第154-155页
        6.2.4 坑底隆起结果及分析第155-156页
    6.3 降水深度对基坑渗流变形的影响结果及分析第156-163页
        6.3.1 渗流场分析第157-159页
        6.3.2 地表沉降结果及分析第159-161页
        6.3.3 支护桩水平变形结果及分析第161-162页
        6.3.4 坑底隆起结果及分析第162-163页
    6.4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65-169页
    7.1 结论第165-168页
    7.2 展望第168-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4页
致谢第174-175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夏热冬暖地区不同平面类型的中小学教学楼通风模拟研究
下一篇:基于空间句法的厦港片区空间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