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厦港片区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3 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研究创新 | 第18页 |
1.7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8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9页 |
2.1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厦港片区 | 第20页 |
2.1.2、空间形态 | 第20-21页 |
2.2 空间句法理论介绍 | 第21-25页 |
2.2.1 空间句法理论的发展 | 第21-22页 |
2.2.2 空间句法的理论核心 | 第22页 |
2.2.3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2.4 空间句法的量化指标 | 第23-25页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2.3.1 空间句法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2.3.2 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2.3.3 厦港片区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厦港片区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 第29-53页 |
3.1 厦港片区发展历程及功能结构变迁 | 第29-42页 |
3.1.1 厦港片区空间发展历程 | 第29-36页 |
3.1.2 厦港片区功能结构变迁 | 第36-42页 |
3.2 厦港片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句法分析 | 第42-49页 |
3.2.1 全局整合度分析 | 第43-46页 |
3.2.2 局部整合度分析 | 第46-48页 |
3.2.3 平均整合度分析 | 第48-49页 |
3.3 厦港片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关联性解读 | 第49-52页 |
3.3.2 整合核心演变特征 | 第49-51页 |
3.3.3 与社会职能演变的关联性分析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厦港片区道路空间形态分析 | 第53-74页 |
4.1 厦港片区道路空间介绍 | 第53-58页 |
4.1.1 厦港片区道路结构 | 第53-55页 |
4.1.2 厦港片区交通组织 | 第55-56页 |
4.1.3 厦港片区道路尺度 | 第56-58页 |
4.2 通行活动调研 | 第58-61页 |
4.2.1 调研方法和具体操作方式 | 第58-60页 |
4.2.2 道路通行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4.3 轴线法对道路空间形态的分析 | 第61-67页 |
4.3.1 整合度分析 | 第62-63页 |
4.3.2 深度值分析 | 第63-65页 |
4.3.3 智能度分析 | 第65-67页 |
4.4 道路空间形态的关联性解读 | 第67-73页 |
4.4.1 与道路结构的关联性分析 | 第67页 |
4.4.2 与通行量的关联性分析 | 第67-70页 |
4.4.3 特殊道路轴线的对比分析 | 第70-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厦港片区节点空间形态分析 | 第74-91页 |
5.1 厦港片区节点空间分类 | 第74-75页 |
5.2 节点活动调研 | 第75-78页 |
5.2.1 调研方法和具体操作方式 | 第75-76页 |
5.2.2 节点活动的数据分析 | 第76-78页 |
5.3 视区分割法对节点空间的分析 | 第78-81页 |
5.4 凸空间法对特殊节点空间的分析 | 第81-89页 |
5.4.1 节点a及其周围空间的量化分析 | 第82-86页 |
5.4.2 节点b及其周围空间的量化分析 | 第86-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结语 | 第91-94页 |
(一) 结论 | 第91页 |
(二) 建议 | 第91-93页 |
(三) 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附录 | 第97-12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