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相关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1.3.1 金融创新的理论基础 | 第11页 |
1.3.2 自贸区的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4.1 金融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2 自由贸易区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4.3 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CAFTA金融创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9-25页 |
2.1 CAFTA金融创新的现状与主要成果 | 第19-21页 |
2.1.1 人民币跨境业务不断扩大 | 第19-20页 |
2.1.2 金融资源配置不断升级 | 第20页 |
2.1.3 物流金融创新特色鲜明 | 第20-21页 |
2.1.4 金融创新的覆盖面逐步拓展 | 第21页 |
2.2 CAFTA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2.2.1 贸易结算成本较高 | 第21-22页 |
2.2.2 各国金融创新各自为政 | 第22页 |
2.2.3 欠发达地区金融创新活动匮乏 | 第22-23页 |
2.2.4 区域特色经济增长点不足 | 第23页 |
2.3 阻碍CAFTA金融创新发展的原因 | 第23-25页 |
2.3.1 货币转换成本和风险突出 | 第23-24页 |
2.3.2 政策性金融创新主体缺位 | 第24页 |
2.3.3 欠发达地区金融创新缺乏指导 | 第24页 |
2.3.4 经济增长缓慢拖累金融创新发展 | 第24-25页 |
第3章 全球主要自贸区金融创新的国际比较 | 第25-33页 |
3.1 全球主要自贸区现状 | 第25-28页 |
3.1.1 北美自贸区现状 | 第25-26页 |
3.1.2 欧盟现状 | 第26-27页 |
3.1.3 科隆自贸(园)区现状 | 第27-28页 |
3.2 全球主要自贸区金融创新内容的比较 | 第28-30页 |
3.2.1 北美自贸区金融创新内容 | 第28-29页 |
3.2.2 欧盟金融创新内容 | 第29页 |
3.2.3 科隆自贸(园)区金融创新内容 | 第29-30页 |
3.3 全球主要自贸区金融创新效果的比较 | 第30-31页 |
3.3.1 北美自贸区金融创新效果 | 第30页 |
3.3.2 欧盟金融创新效果 | 第30-31页 |
3.3.3 科隆自贸(园)区金融创新效果 | 第31页 |
3.4 全球主要自贸区经验对于CAFTA升级版的借鉴意义 | 第31-33页 |
第4章 CAFTA升级版金融创新主要构想 | 第33-59页 |
4.1 CAFTA升级版的框架与特点 | 第33-34页 |
4.2 CAFTA升级版金融创新思路 | 第34-36页 |
4.3 人民币跨境服务金融创新方案 | 第36-42页 |
4.3.1 人民币跨境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 第36-37页 |
4.3.2 建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 | 第37-39页 |
4.3.3 建立新加坡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 第39-40页 |
4.3.4 拓展与东盟国家的货币合作 | 第40-42页 |
4.3.5 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 | 第42页 |
4.4 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创新方案 | 第42-48页 |
4.4.1 建设中国-东盟银行(CAB)的必要性 | 第43-45页 |
4.4.2 中国-东盟银行(CAB)的建立方案 | 第45-46页 |
4.4.3 中国-东盟银行(CAB)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区别 | 第46-48页 |
4.5 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创新方案 | 第48-54页 |
4.5.1 案例背景 | 第48-49页 |
4.5.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9-51页 |
4.5.3 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51-53页 |
4.5.4 金融服务创新方案 | 第53-54页 |
4.6 区域特色金融产品创新方案 | 第54-59页 |
4.6.1 CAFTA金融产品市场现状 | 第54-56页 |
4.6.2 消除投资壁垒,建立外国投资基金 | 第56页 |
4.6.3 鼓励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 | 第56-57页 |
4.6.4 建立统一评级机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57页 |
4.6.5 完善金融风险管理 | 第57-59页 |
第5章 CAFTA升级版金融创新实施路径 | 第59-62页 |
5.1 起步期以“量升级”为起点 | 第59-60页 |
5.2 成长期以“质升级”为重点 | 第60-61页 |
5.3 成熟期以“双升级”为新起点 | 第61-6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6.2 创新点 | 第63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