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1 课题的背景 | 第16-17页 |
1.2 钨锡资源浮选利用技术现状 | 第17-23页 |
1.2.1 白钨矿浮选 | 第18-19页 |
1.2.2 黑钨矿及锡石浮选工艺 | 第19-21页 |
1.2.3 黑白钨共生矿石浮选 | 第21-23页 |
1.3 常见钨锡浮选药剂 | 第23-30页 |
1.3.1 常见黑钨、锡石捕收剂 | 第23-24页 |
1.3.2 常见白钨矿捕收剂 | 第24-25页 |
1.3.3 钨锡螯合捕收剂 | 第25-27页 |
1.3.4 钨锡浮选调整剂 | 第27-28页 |
1.3.5 组合药剂 | 第28-30页 |
1.4 浮选药剂设计理论与量子化学 | 第30-33页 |
1.4.1 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的发展概况 | 第30-31页 |
1.4.2 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方法 | 第31-33页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33-34页 |
第2章 试验原料、设备与方法 | 第34-42页 |
2.1 矿样 | 第34-36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第37-42页 |
第3章 钨锡矿物晶体结构及表面性质 | 第42-74页 |
3.1 矿物晶体量子化学研究方法 | 第42-53页 |
3.1.1 计算参数选择 | 第42-45页 |
3.1.2 构建表面的模型参数影响 | 第45-46页 |
3.1.3 表面解离对表面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 第46-50页 |
3.1.4 矿物的各向异性 | 第50-53页 |
3.2 黑钨矿晶体结构及表面电子结构性质 | 第53-57页 |
3.2.1 黑钨矿的晶体结构 | 第53页 |
3.2.2 黑钨矿(010)解理面的能带图 | 第53-54页 |
3.2.3 (010)解理面的部分原子偏态密度图 | 第54-56页 |
3.2.4 (010)解理面的电子差分密度图 | 第56-57页 |
3.3 锡石晶体结构及表面电子结构性质 | 第57-62页 |
3.3.1 锡石的晶体结构 | 第57-58页 |
3.3.2 锡石(100)解理面的能带图 | 第58-59页 |
3.3.3 锡石表面羟基化 | 第59-62页 |
3.4 白钨矿晶体结构及表面电子结构性质 | 第62-69页 |
3.4.1 白钨矿的晶体结构 | 第62页 |
3.4.2 白钨矿(001)解理面电子结构性质 | 第62-64页 |
3.4.3 离子溶出、羟基钙吸附对矿物表面电子结构性质的影响 | 第64-67页 |
3.4.4 铅离子取代对矿物表面电子结构性质的影响 | 第67-69页 |
3.5 萤石、方解石晶体结构及表面电子结构性质 | 第69-72页 |
3.5.1 萤石、方解石的晶体结构 | 第69-70页 |
3.5.2 方解石、萤石的能带及态密度分析 | 第70-7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常见钨锡螯合捕收剂的结构与性能 | 第74-94页 |
4.1 极性基种类与矿物作用的价键因素 | 第74-81页 |
4.1.1 极性基团的Mulliken电荷分布 | 第75-76页 |
4.1.2 价键因素的分子轨道理论法 | 第76-77页 |
4.1.3 价键因素的基团电负性法 | 第77-81页 |
4.1.4 捕收剂极性基对浮选的影响 | 第81页 |
4.2 非极性基对捕收剂活性的影响 | 第81-90页 |
4.2.1 非极性基直链长度对羟肟酸活性的影响 | 第81-84页 |
4.2.2 碳链异构对羟肟酸活性的影响 | 第84-86页 |
4.2.3 苯环邻取代基对羟肟酸活性的影响 | 第86-87页 |
4.2.4 直链邻取代基对羟肟酸活性的影响 | 第87-89页 |
4.2.5 不饱和度对羟肟酸活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4.3 非极性基对捕收剂与钨锡矿物吸附能的影响 | 第90-91页 |
4.4 吸附能与浮选性能之间的关系 | 第91-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5章 羟肟酸、有机膦酸捕收剂QSAR模型的建立 | 第94-120页 |
5.1 质量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及遗传算法 | 第94-100页 |
5.1.1 质量定量构效关系QSAR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94-95页 |
5.1.2 数据收集 | 第95-96页 |
5.1.3 活性参数的选择 | 第96页 |
5.1.4 分子结构参数的选择 | 第96-99页 |
5.1.5 模型稳健性和预测能力检验/模型验证 | 第99页 |
5.1.6 遗传算法 | 第99-100页 |
5.2 羟肟酸白钨-萤石分离选择性的QSAR模型 | 第100-109页 |
5.2.1 羟肟酸白钨-萤石选择性指数Ⅰ和Ⅱ | 第100-102页 |
5.2.2 选择性指数Ⅰ-快速分子描述符参数模型 | 第102-103页 |
5.2.3 选择性指数Ⅰ-综合模型 | 第103-106页 |
5.2.4 选择性指数Ⅱ-综合模型 | 第106-108页 |
5.2.5 模型预测能力差异分析 | 第108-109页 |
5.3 羟肟酸对锡石-萤石分离选择性的QSAR模型 | 第109-117页 |
5.3.1 羟肟酸锡石-萤石分离选择性指数Ⅰ和Ⅱ | 第109-110页 |
5.3.2 选择性指数Ⅰ-快速描述符分子模型 | 第110-111页 |
5.3.3 选择性指数Ⅰ-量子化学描述符模型 | 第111-112页 |
5.3.4 选择性指数Ⅰ-综合模型 | 第112-115页 |
5.3.5 选择性指数Ⅱ-综合模型 | 第115-117页 |
5.4 有机膦酸锡石-萤石分离选择性的QSAR研究 | 第117-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6章 新型螯合捕收剂的分子设计、合成与表征 | 第120-140页 |
6.1 新型螯合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的基本原理 | 第120-127页 |
6.1.1 亲固基的选择 | 第120-121页 |
6.1.2 非极性基团的选择 | 第121-122页 |
6.1.3 新型螯合羟肟酸的分子设计 | 第122-125页 |
6.1.4 新型螯合有机膦酸分子设计 | 第125-126页 |
6.1.5 设计捕收剂的选择性预测 | 第126-127页 |
6.2 新型螯合捕收剂的合成 | 第127-130页 |
6.2.1 酰胺基羟肟酸的合成方法 | 第127-129页 |
6.2.2 有机膦酸的合成方法 | 第129-130页 |
6.3 新型螯合捕收剂的表征 | 第130-132页 |
6.3.1 新型捕收剂的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检测 | 第130-132页 |
6.3.2 新型捕收剂的核磁共振 | 第132页 |
6.4 新型羟肟酸捕收剂的量子化学性能 | 第132-136页 |
6.4.1 新型羟肟酸的电荷参数 | 第133页 |
6.4.2 新型羟肟酸的量化参数和拓扑参数 | 第133-135页 |
6.4.3 新型羟肟酸的空间结构参数 | 第135-136页 |
6.5 新型有机膦酸捕收剂的量化性能 | 第136-139页 |
6.5.1 膦酸类捕收剂的结构分析 | 第136-138页 |
6.5.2 膦酸螯合捕收剂的电荷分析 | 第138页 |
6.5.3 膦酸螯合捕收剂的前线轨道分析 | 第138-139页 |
6.6 本章小节 | 第139-140页 |
第7章 新型捕收剂的浮选性能 | 第140-162页 |
7.1 二酰亚胺羟肟酸对含钙纯矿物的浮选行为 | 第140-146页 |
7.1.1 二酰亚胺基羟肟酸对白钨矿的浮选 | 第140-141页 |
7.1.2 新型酰胺基羟肟酸对萤石的浮选 | 第141-142页 |
7.1.3 新型酰胺基羟肟酸对方解石的浮选 | 第142-144页 |
7.1.4 双酰亚胺羟肟酸与苯甲羟肟酸对含钙矿物的浮选行为对比 | 第144-146页 |
7.2 不同调整剂对NHHA羟肟酸浮选纯矿物的影响 | 第146-153页 |
7.2.1 水玻璃对浮选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7.2.2 Na_2SiF_6对浮选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7.2.3 六偏磷酸钠对浮选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7.2.4 CMC(羧甲基纤维素)对浮选的影响 | 第149-150页 |
7.2.5 柠檬酸对浮选的影响 | 第150-151页 |
7.2.6 活化剂硝酸铅对浮选的影响 | 第151-153页 |
7.2.7 小节 | 第153页 |
7.3 新型捕收剂NHHA对白钨-萤石实际矿石的浮选实验 | 第153-156页 |
7.3.1 捕收剂种类对比实验 | 第153-154页 |
7.3.2 开路实验 | 第154-155页 |
7.3.3 闭路实验 | 第155-156页 |
7.4 新型有机膦酸捕收剂对黑钨矿、锡石的浮选行为 | 第156-160页 |
7.4.1 有机膦酸对锡石的浮选 | 第156-158页 |
7.4.2 有机膦酸对黑钨矿的浮选 | 第158页 |
7.4.3 有机膦酸对萤石的浮选 | 第158-160页 |
7.5 不饱和膦酸对实际矿石的浮选 | 第160-161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8章 新型螯合捕收剂与矿物的相互作用 | 第162-182页 |
8.1 HEPA对锡石矿物的捕收行为 | 第162-166页 |
8.1.1 膦酸捕收剂对锡石的捕收活性差异 | 第162页 |
8.1.2 膦酸捕收剂对锡石表面动电位影响 | 第162-164页 |
8.1.3 膦酸捕收剂与锡石的红外光谱 | 第164-165页 |
8.1.4 膦酸捕收剂HEPA对锡石的浮选行为 | 第165-166页 |
8.2 膦酸类螯合捕收剂的对锡石矿物表面的作用 | 第166-169页 |
8.2.1 膦酸捕收剂与锡石表面的吸附过程 | 第166-168页 |
8.2.2 非极性基对于浮选的影响 | 第168-169页 |
8.3 膦酸与锡石作用的分子力学及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69-176页 |
8.3.1 矿物表面-浮选药剂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 | 第169-170页 |
8.3.2 膦酸与锡石吸附模型的分子力学构型优化 | 第170-173页 |
8.3.3 膦酸与锡石吸附模型分子动力学模拟及溶液环境模拟 | 第173-176页 |
8.4 二酰亚胺羟肟酸对含钙矿物的选择吸附行为的量化研究 | 第176-180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80-182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82-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8页 |
致谢 | 第198-200页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0-202页 |
附录: 作者简介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