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0-12页 |
1.3.1 创新点 | 第10-11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2.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第12-13页 |
2.1.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3页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3-14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2.2.1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2.2 绿色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2.3 绿色发展指数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2.2.4 文献述评 | 第21-22页 |
3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绿色发展的现状 | 第22-29页 |
3.1 江西绿色发展的历程 | 第22-23页 |
3.1.1 “山江湖”工程 | 第22页 |
3.1.2 生态立省战略 | 第22页 |
3.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 第22页 |
3.1.4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 第22-23页 |
3.1.5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 第23页 |
3.2 江西绿色发展的实际情况 | 第23-27页 |
3.2.1 江西经济发展总量稳步增长 | 第23-25页 |
3.2.2 江西绿色发展生态基础牢固 | 第25-26页 |
3.2.3 江西绿色发展制度架构完善 | 第26-27页 |
3.3 江西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3.1 绿色发展行动相对滞后 | 第27页 |
3.3.2 绿色产业发展相对不足 | 第27-28页 |
3.3.3 绿色消费观念有待提升 | 第28页 |
3.3.4 生态保护制度创新不足 | 第28-29页 |
4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绿色发展指数测算 | 第29-52页 |
4.1 绿色发展指数框架构建 | 第29-30页 |
4.1.1 指导思想 | 第29页 |
4.1.2 设计原则 | 第29页 |
4.1.3 指标选取 | 第29-30页 |
4.1.4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页 |
4.2 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 第30-32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4.2.2 测算方法 | 第31-32页 |
4.3 江西绿色发展指数测算分析 | 第32-51页 |
4.3.1 绿色发展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4.3.2 环境绿色化的测算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4.3.3 生产绿色化的测算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4.3.4 生活绿色化的测算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4.3.5 政策绿色化的测算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5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绿色发展指数空间分析 | 第52-63页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52-53页 |
5.1.1 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53页 |
5.2 空间分析结果 | 第53-61页 |
5.2.1 绿色发展指数空间分析结果 | 第53-55页 |
5.2.2 环境绿色化空间分析结果 | 第55-57页 |
5.2.3 生产绿色化空间分析结果 | 第57-58页 |
5.2.4 生活绿色化空间分析结果 | 第58-60页 |
5.2.5 政策绿色化空间分析结果 | 第60-61页 |
5.3 小结 | 第61-63页 |
6 促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3-66页 |
6.1 江西省级层面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3-64页 |
6.2 江西地级市层面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4-6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结论 | 第66-67页 |
7.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