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雾霾的形成机制及危害 | 第14页 |
1.1.2 雾霾组分构成及颗粒物上硫酸盐的形成机制 | 第14-15页 |
1.1.3 气液界面暴露与传统细胞暴露的比较 | 第15页 |
1.1.4 大气颗粒物硫酸盐组分对呼吸系统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实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SiO_2-NH_2的合成以及负载NaHSO_3组分 | 第18-26页 |
2.1 前言 | 第18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18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8-20页 |
2.3.1 氨基二氧化硅的合成 | 第18-19页 |
2.3.2 氨基二氧化硅的表征 | 第19页 |
2.3.3 氨基SiO_2对NaHSO_3的吸附 | 第19页 |
2.3.4 载带NaHSO_3二氧化硅的表征 | 第19-20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2.4.1 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仪测定颗粒物的红外吸收光谱 | 第20页 |
2.4.2 颗粒物Zeta电位测定结果 | 第20页 |
2.4.3 颗粒物TEM和EDX分析结果 | 第20-22页 |
2.4.4 颗粒物负载NaHSO_3后的TEM和EDX分析结果 | 第22-23页 |
2.4.5 XPS分析结果 | 第23-24页 |
2.4.6 基氨SiO_2对NaHSO_3吸附量的检测结果 | 第24-25页 |
2.5 讨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气溶胶的产生与表征 | 第26-37页 |
3.1 前言 | 第26-27页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8-29页 |
3.3.1 气溶胶的产生 | 第28页 |
3.3.2 气溶胶的实时监测 | 第28页 |
3.3.3 气溶胶沉积量的检测 | 第28-2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3.4.1 气溶胶产生和ALI细胞暴露 | 第29页 |
3.4.2 SMPS对气溶胶的表征结果 | 第29-32页 |
3.4.3 CPC3007对气溶胶的表征结果 | 第32-33页 |
3.4.4 颗粒物在细胞表面的沉积检测 | 第33-36页 |
3.5 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气溶胶体外气液界面暴露对BEAS-2B细胞的毒性效应 | 第37-53页 |
4.1 前言 | 第37页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37-38页 |
4.3 细胞培养 | 第38-39页 |
4.3.1 细胞复苏 | 第38页 |
4.3.2 细胞传代 | 第38页 |
4.3.3 细胞ALI暴露染毒 | 第38-39页 |
4.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39-43页 |
4.4.1 细胞活力检测 | 第39页 |
4.4.2 乳酸脱氢酶测定 | 第39页 |
4.4.3 细胞活死染色 | 第39-40页 |
4.4.4 活性氧(ROS)检测 | 第40页 |
4.4.5 ATP检测 | 第40页 |
4.4.6 总RNA提取、cDNA合成及荧光定量PCR | 第40-41页 |
4.4.7 Western blot | 第41-43页 |
4.5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4.6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4.6.1 不同气溶胶对BEAS-2B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4.6.2 不同气溶胶对BEAS-2B的LDH释放的影响 | 第44-45页 |
4.6.3 不同气溶胶对BEAS-2B的活死细胞染色的影响 | 第45-46页 |
4.6.4 不同气溶胶对BEAS-2B细胞ROS产生的影响 | 第46-47页 |
4.6.5 不同气溶胶对BEAS-2B细胞ATP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6.6 不同气溶胶对BEAS-2B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 | 第48-49页 |
4.6.7 不同气溶胶对BEAS-2B的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 | 第49页 |
4.6.8 不同气溶胶对BEAS-2B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9-51页 |
4.7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