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协作的创新集群演化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2.1 创新集群的内涵 | 第19-23页 |
2.1.1 集群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产业集群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3 创新集群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4 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的关系 | 第21-22页 |
2.1.5 创新集群的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2.2 产学研协作的内涵 | 第23-26页 |
2.2.1 产学研协作的内涵 | 第23-24页 |
2.2.2 产学研协作的特点 | 第24-25页 |
2.2.3 产学研协作模式结构 | 第25-26页 |
2.3 灰色关联度概述 | 第26-28页 |
2.3.1 灰色关联度模型介绍 | 第26-27页 |
2.3.2 灰色关联分析度计算步骤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产学研协作对创新集群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7页 |
3.1 创新集群演化阶段的划分 | 第29-32页 |
3.1.1 一般产业集群演化阶段划分 | 第29-31页 |
3.1.2 创新集群演化阶段划分 | 第31-32页 |
3.2 创新集群的演化机制 | 第32-34页 |
3.2.1 创新集群形成阶段 | 第32页 |
3.2.2 创新集群成长阶段 | 第32-33页 |
3.2.3 创新集群成熟阶段 | 第33-34页 |
3.2.4 创新集群衰退阶段 | 第34页 |
3.3 产学研协作对创新集群演化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1 产对创新集群演化的影响 | 第35页 |
3.3.2 学、研对创新集群演化的影响 | 第35页 |
3.3.3 产学研协作行为对创新集群演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外部环境对创新集群演化的影响 | 第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产学研协作对创新集群演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37-52页 |
4.1 选择灰色关联度模型的依据 | 第37页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41页 |
4.2.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7-38页 |
4.2.2 构建指标体系 | 第38-39页 |
4.2.3 设计调查问卷 | 第39-41页 |
4.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41-43页 |
4.3.1 数据采集 | 第41-42页 |
4.3.2 数据处理 | 第42-43页 |
4.4 实证分析 | 第43-50页 |
4.4.1 变量选取和估计层序 | 第43-47页 |
4.4.2 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推动创新集群演化的对策建议 | 第52-60页 |
5.1 推动创新集群形成阶段的建议 | 第52-54页 |
5.1.1 催生“种子企业” | 第52页 |
5.1.2 培育良好的经济环境 | 第52-53页 |
5.1.3 提高关系协同度 | 第53-54页 |
5.1.4 提高利益协同度 | 第54页 |
5.2 推动创新集群成长阶段的建议 | 第54-57页 |
5.2.1 提高成果专利转让收入 | 第55页 |
5.2.2 增加科技服务人员投入 | 第55-56页 |
5.2.3 促进知识协同 | 第56-57页 |
5.3 推动创新集群成熟阶段的建议 | 第57-59页 |
5.3.1 进一步加大企业科研人员投入 | 第57-58页 |
5.3.2 促进产学研关系协同 | 第58页 |
5.3.3 优化政治环境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1 产学研协作对创新集群演化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