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6-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6-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寻租理论与集体腐败的相关概述 | 第14-25页 |
一、寻租基本理论 | 第14-17页 |
(一) 寻租及租金 | 第14页 |
(二) 寻租主体的构成 | 第14-15页 |
(三) 寻租成本、层次及形式 | 第15-16页 |
(四) 寻租分析的前提假设 | 第16-17页 |
二、集体腐败 | 第17-22页 |
(一) 集体腐败的概念内涵 | 第17-19页 |
(二) 集体腐败的特征 | 第19-21页 |
(三) 集体腐败的类型 | 第21-22页 |
三、寻租与集体腐败的关联 | 第22-25页 |
(一) 寻租与腐败的联系 | 第22-23页 |
(二) 集体寻租内涵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集体腐败的形成因素分析 | 第25-41页 |
一、利益因素 | 第25-30页 |
(一) 成本与收益 | 第25-26页 |
(二) 租金的产生 | 第26-27页 |
(三) 超额收益存在的潜在领域 | 第27-30页 |
二、制度体制环境 | 第30-36页 |
(一) 制度体制变化的辩证审视 | 第30-31页 |
(二) 集体腐败形成的制度体制特征 | 第31-36页 |
三、道德伦理与心理 | 第36-38页 |
(一) 个体道德观念 | 第36页 |
(二) 行政伦理冲突—行政忠诚 | 第36-37页 |
(三) 自我合理化心理 | 第37-38页 |
四、文化生态 | 第38-41页 |
(一) 传统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二) 政治生态退化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集体腐败的过程分析 | 第41-49页 |
一、集体腐败的演进阶段分析 | 第41-46页 |
(一) 始发阶段 | 第41-42页 |
(二) 关系网的构筑阶段 | 第42-43页 |
(三) 合约的执行阶段 | 第43-44页 |
(四) 利益的分配阶段 | 第44-46页 |
(五) 集体的覆灭阶段 | 第46页 |
二、集体腐败过程中的博弈 | 第46-49页 |
(一) 合约执行的协调博弈 | 第46-47页 |
(二) 腐败集体倾覆的囚徒博弈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集体腐败发生机理的案例分析—以深圳沙头角海关腐败窝案为例 | 第49-54页 |
一、深圳沙头角海关腐败窝案 | 第49-50页 |
二、深圳沙头角海关腐败窝案的发生机理 | 第50-54页 |
(一) 深圳沙头角海关腐败窝案的形成分析 | 第50-52页 |
(二) 深圳沙头角海关腐败窝案的过程分析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防治寻租性集体腐败的对策思路 | 第54-63页 |
一、制度体制层面的策略选择 | 第54-57页 |
(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减少可寻租金 | 第54-55页 |
(二)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压缩寻租空间 | 第55-56页 |
(三) 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寻租成本 | 第56页 |
(四) 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强化纪委执纪问责 | 第56-57页 |
二、社会层面的策略选择 | 第57-58页 |
(一)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 第57-58页 |
(二) 推进社会事业协同治理 | 第58页 |
三、个体层面的策略选择 | 第58-60页 |
(一) 强化干部廉洁自律,克己自省 | 第59页 |
(二) 开展廉政教育 | 第59-60页 |
四、文化生态层面的策略选择 | 第60-61页 |
(一) 整肃政治生态,正风肃纪 | 第60-61页 |
(二) 弘扬廉政文化,哺育道德 | 第61页 |
五、过程层面的策略选择 | 第61-63页 |
(一) 阻断腐败源,切断腐败链 | 第61-62页 |
(二) 常态化巡视和“回头看”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