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相关概念介绍 | 第9-10页 |
1.2.1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 第9页 |
1.2.2 老年人 | 第9-10页 |
1.2.3 劳动供给 | 第10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5.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5.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1 个人劳动供给决策理论 | 第15-17页 |
2.1.2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7-18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1-22页 |
2.2.3 文献评述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程简述 | 第23-31页 |
3.1 老农保试点及推广阶段 | 第23页 |
3.2 全国性农保停滞及地方性农保创新阶段 | 第23-26页 |
3.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及发展阶段 | 第26-27页 |
3.4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 | 第27-31页 |
第四章 实证模型与数据来源 | 第31-40页 |
4.1 数据说明 | 第31-34页 |
4.1.1 资料来源 | 第31页 |
4.1.2 抽样方法 | 第31-34页 |
4.2 模型建立与检验 | 第34-37页 |
4.2.1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劳动参与影响的实证模型 | 第34页 |
4.2.2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工作时间影响的实证模型 | 第34页 |
4.2.3 模型检验 | 第34-37页 |
4.3 变量介绍 | 第37-40页 |
4.3.1 因变量 | 第37页 |
4.3.2 自变量 | 第37-40页 |
第五章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基于CHARLS数据 | 第40-53页 |
5.1 因变量与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40-49页 |
5.1.1 农村老年人的年龄情况 | 第40页 |
5.1.2 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 第40-42页 |
5.1.3 农村老年人家庭人均年收入状况 | 第42-43页 |
5.1.4 农村老年人家庭可用耕地面积情况 | 第43页 |
5.1.5 农村老人外出打工子女数 | 第43-44页 |
5.1.6 农村老年人的居住安排 | 第44-45页 |
5.1.7 农村老年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领取状况 | 第45页 |
5.1.8 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情况 | 第45-48页 |
5.1.9 变量的整体性描述统计 | 第48-49页 |
5.2 劳动参与者与非劳动参与者关于自变量的统计描述 | 第49-50页 |
5.3 已领取养老金老人与未领取养老金老人的劳动供给情况统计 | 第50-53页 |
第六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53-59页 |
6.1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 | 第53-54页 |
6.2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工作时间的影响 | 第54-56页 |
6.3 分地区讨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劳动供给的影响 | 第56-58页 |
6.4 主要发现 | 第58-5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60-62页 |
7.2.1 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保障标准 | 第60-61页 |
7.2.2 扩大基金投资渠道,保障基金保值增值 | 第61页 |
7.2.3 加大宣传力度,重视政策落实工作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