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一)有关合作社联合动因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有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有关农业共营制的研究 | 第16页 |
(四)有关合作组织规模经济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五)文献综合评价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18-22页 |
一、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一)合作联社的定义 | 第18页 |
(二)合作联社的特征 | 第18-19页 |
(三)合作联社的联合形式 | 第19页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共营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一)合作的发生论 | 第19-20页 |
(二)合作的制度论与组织论 | 第20页 |
(三)比较优势理论 | 第20-21页 |
(四)协同学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武陵山片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共营表现及内在机理分析 | 第22-38页 |
一、武陵山片区农业发展情况 | 第22-25页 |
(一)武陵山片区总体情况 | 第22-24页 |
(二)武陵山片区农业发展情况 | 第24-25页 |
二、武陵山片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发展情况 | 第25-31页 |
(一)全国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发展情况 | 第25-26页 |
(二)武陵山片区合作联社取样 | 第26-31页 |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动因 | 第31-34页 |
(一)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谈判地位 | 第31-32页 |
(二)抵御市场风险,稳定产业链协同发展 | 第32页 |
(三)潜在利润的驱动,获得一致性利益 | 第32-33页 |
(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 | 第33页 |
(五)创新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 | 第33-34页 |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共营内在机理探究 | 第34-38页 |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契约的集合 | 第34-35页 |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的再合作 | 第35页 |
(三)组织合作制经济:农民主体地位的保障 | 第35-36页 |
(四)规模协同效应:经济资源的整合 | 第36页 |
(五)三螺旋理论:政、协、联的良性互动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共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8页 |
一、基本模型 | 第38-39页 |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一)变量选取 | 第39-40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40页 |
三、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四、共营效率回归分析 | 第41-45页 |
(一)提取主成分 | 第41-43页 |
(二)主成分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五、实证结果 | 第45-48页 |
(一)内生性动力因素 | 第46页 |
(二)人力资本因素 | 第46-47页 |
(三)物质资本因素 | 第47页 |
(四)组织资本因素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共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 | 第48-51页 |
一、法律地位模糊,合作联社地位微妙 | 第48页 |
二、成员社异质性严重,合作联社黏性不足 | 第48-49页 |
三、监管机制流于形式,合作联社账目混乱 | 第49-50页 |
四、实用人才匮乏,联合资源利用不充分 | 第50页 |
五、运行机制不规范,联合绩效难以突破 | 第50-51页 |
第六章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共营效率对策建议 | 第51-54页 |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持联合大方向稳健发展 | 第51页 |
二、弱化成员社异质性,增强合作联社粘性 | 第51-52页 |
三、处理好政府、行业协会与合作联社之间的关系 | 第52页 |
四、紧跟政策风向,防止合作性质变异 | 第52页 |
五、严明联社审批纪律,正源清流合作联社 | 第52-53页 |
六、规范基层合作社,稳定产业链协同发展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