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2页 |
1 挪用资金罪客观方面的现实瓶颈 | 第12-18页 |
1.1 本罪犯罪对象的认定 | 第12-14页 |
1.1.1 关于挪用资金罪犯罪对象观点概览 | 第12-13页 |
1.1.2 犯罪对象限于钱款的欠妥当性 | 第13页 |
1.1.3 将非特定物作为犯罪对象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1.2 关于对“归个人使用”与“借贷给他人”的理解 | 第14-18页 |
1.2.1 对“归个人使用”中个人的分析 | 第15-16页 |
1.2.2 对于借贷名义的理解 | 第16-18页 |
2 多种所有制经济框架下本罪的主体身份识别 | 第18-25页 |
2.1 受委托人员能否成为本罪主体 | 第19-22页 |
2.1.1 受委派到非公有性质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 | 第19-20页 |
2.1.2 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资产的工作人员身份识别 | 第20-22页 |
2.2 司法施行中私营业主的身份识别 | 第22-25页 |
2.2.1 私营企业中主体认定 | 第23-24页 |
2.2.2 个人承包企业中的主体认定 | 第24-25页 |
3 挪用资金罪犯罪形态的适用窘状 | 第25-35页 |
3.1 关于挪而未用案件的困境评析 | 第25-30页 |
3.1.1 “挪而未用”案件的认定与分析 | 第25-27页 |
3.1.2 “挪而未用”案件与挪用资金罪的犯罪形态 | 第27-30页 |
3.2 挪用资金罪在司法实践中的共同犯罪的认定 | 第30-35页 |
3.2.1 本单位的工作人员共同犯罪 | 第30-31页 |
3.2.2 本单位工作人员和非本单位工作人员共同犯罪 | 第31-33页 |
3.2.3 不同身份的人挪用本单位资金的定性 | 第33-35页 |
4 挪用资金罪转化形态和罪数形态下的法律施行困惑分析 | 第35-43页 |
4.1 不能退还情形分析 | 第35-38页 |
4.1.1 对“不退还"的认定 | 第35-36页 |
4.1.2 “占有说”与“客观上不能归还”之比较 | 第36-38页 |
4.1.3 关于本罪“不退还”之立法疏漏 | 第38页 |
4.2 挪用资金罪的罪数形态 | 第38-43页 |
4.2.1 因“挪"而牵连他罪的罪数 | 第38-41页 |
4.2.2 挪用资金罪连续犯、继续犯和追诉时效的界定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