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3.1 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农业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3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1.1 旅游业 | 第19页 |
2.1.2 农业旅游 | 第19-20页 |
2.1.3 农业旅游相关概念辨析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页 |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22-24页 |
3.贵州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资源、现状及机制 | 第24-42页 |
3.1 农业与旅游业资源概述 | 第24-27页 |
3.1.1 区位资源 | 第24页 |
3.1.2 农业资源 | 第24-25页 |
3.1.3 旅游业资源 | 第25-27页 |
3.2 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现状 | 第27-31页 |
3.2.1 农业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3.2.2 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3.2.3 “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3.3 贵州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机制 | 第31-42页 |
3.3.1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动力机制 | 第32-36页 |
3.3.2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互动机制 | 第36-38页 |
3.3.3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实现机制 | 第38-39页 |
3.3.4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 | 第39-42页 |
4.贵州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实证分析 | 第42-49页 |
4.1 数据说明及处理 | 第42-43页 |
4.2 协整检验 | 第43-44页 |
4.2.1 单位根检验 | 第43页 |
4.2.2 协整分析 | 第43-44页 |
4.3 格兰杰因果分析 | 第44-45页 |
4.4 向量自回归分析 | 第45-47页 |
4.4.1 确定最优滞后阶数 | 第45页 |
4.4.2 VAR模型的滞后结构检验 | 第45-46页 |
4.4.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46-47页 |
4.4.4 方差分解 | 第47页 |
4.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5.贵州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县域典型 | 第49-59页 |
5.1 江口县-生态环境依托型 | 第49-51页 |
5.1.1 江口模式发展的基础 | 第49-50页 |
5.1.2 江口模式发展的动因 | 第50页 |
5.1.3 江口模式发展的效果 | 第50-51页 |
5.2 湄潭县-茶旅一体主导型 | 第51-53页 |
5.2.1 湄潭模式发展的基础 | 第51-52页 |
5.2.2 湄潭模式发展的动因 | 第52页 |
5.2.3 湄潭模式发展的效果 | 第52-53页 |
5.3 赤水市-高效农业休闲型 | 第53-54页 |
5.3.1 赤水模式发展的基础 | 第53页 |
5.3.2 赤水模式发展的动因 | 第53-54页 |
5.3.3 赤水模式发展的效果 | 第54页 |
5.4 兴义市-山地农业体验型 | 第54-56页 |
5.4.1 兴义模式发展的基础 | 第54-55页 |
5.4.2 兴义模式发展的动因 | 第55-56页 |
5.4.3 兴义模式发展的效果 | 第56页 |
5.5 赫章县-农牧结合带动型 | 第56-59页 |
5.5.1 赫章模式发展的基础 | 第56-57页 |
5.5.2 赫章模式发展的动因 | 第57页 |
5.5.3 赫章模式发展的效果 | 第57-59页 |
6.贵州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 第59-64页 |
6.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保障力度 | 第59-60页 |
6.1.1 构建长效机制 | 第59页 |
6.1.2 保障资金来源 | 第59页 |
6.1.3 重视人才引进 | 第59-60页 |
6.2 整合资源信息,科学规划与布局 | 第60-61页 |
6.3 创新融合产品,打造品牌影响力 | 第61-62页 |
6.4 加大科技运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 第62页 |
6.5 转变消费理念,创互融共赢局面 | 第62-64页 |
7.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