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生态旅游视域下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导论第9-2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页
        1.2.2 现实意义第10-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6页
    1.4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第16-20页
        1.4.1 核心概念第16-18页
        1.4.2 相关理论第18-20页
    1.5 研究框架第20-24页
        1.5.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5.2 研究方法第21-23页
        1.5.3 技术路线第23-24页
    1.6 本章小结第24-25页
2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诠释第25-34页
    2.1 自然保护区概述第25-27页
        2.1.1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第25-26页
        2.1.2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式第26-27页
    2.2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缘起第27-29页
        2.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起源第27-28页
        2.2.2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第28-29页
    2.3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常见模式第29-31页
        2.3.1 “契约管理”发展模式第29页
        2.3.2 “托管经营”发展模式第29页
        2.3.3 “社区共管”发展模式第29-30页
        2.3.4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第30-31页
    2.4 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第31-33页
        2.4.1 目标耦合第31-32页
        2.4.2 特征耦合第32页
        2.4.3 机制耦合第32页
        2.4.4 模式耦合第32-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3 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第34-43页
    3.1 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辨识第34-36页
        3.1.1 自然地理环境第34页
        3.1.2 行政区域环境第34-36页
        3.1.3 经济文化环境第36页
    3.2 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解析第36-37页
        3.2.1 自然生态资源第36页
        3.2.2 人文生态资源第36-37页
        3.2.3 生态资源的旅游价值第37页
    3.3 一边环保一边温饱的“草海模式”解读第37-39页
        3.3.1 “环保”与“温饱”的矛盾冲突第37页
        3.3.2 “草海模式”发展理念的提出第37-38页
        3.3.3 “草海模式”的四维效益分析第38-39页
    3.4 “草海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第39-40页
        3.4.1 外部依赖性比较强,项目推动成本过高第39-40页
        3.4.2 权力制衡机制缺乏,社区精英为主导者第40页
        3.4.3 成员意见难以统一,赋权效果不可预测第40页
        3.4.4 本土化模式缺失,评价工具被过多关注第40页
    3.5 草海保护区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40-42页
        3.5.1 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第40-41页
        3.5.2 居民环保意识较低,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依旧存在第41页
        3.5.3 文化生活观念保守,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推进困难第41页
        3.5.4 社区参与缺乏动力,旅游市场开发经营较为混乱第41-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4 生态旅游视域下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第43-57页
    4.1 生态旅游视域下草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定义与特征第43-44页
        4.1.1 系统的定义第43页
        4.1.2 系统的特征第43-44页
    4.2 生态旅游视域下草海可持续发展要素及系统框架第44-47页
        4.2.1 可持续发展要素第44页
        4.2.2 发展要素的内涵第44-45页
        4.2.3 系统的构成框架第45-47页
    4.3 生态旅游视域下草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目标体系第47-49页
        4.3.1 持续性目标第47页
        4.3.2 阶段性目标第47-48页
        4.3.3 多主体目标第48-49页
        4.3.4 公平性目标第49页
    4.4 生态旅游视域下草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性分析第49-55页
        4.4.1 相关利益主体的构成第49-50页
        4.4.2 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第50页
        4.4.3 政府与企业商户的博弈第50-52页
        4.4.4 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博弈第52-53页
        4.4.5 企业商户与旅游者的博弈第53-54页
        4.4.6 社区居民与旅游者的博弈第54-55页
    4.5 生态旅游视域下草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第55-56页
        4.5.1 社区参与机制第55页
        4.5.2 生态补偿机制第55-56页
        4.5.3 信息传导机制第56页
    4.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5 生态旅游视域下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第57-75页
    5.1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标与方法第57-59页
        5.1.1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标第57页
        5.1.2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第57-59页
    5.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第59-69页
        5.2.1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第59-60页
        5.2.2 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第60页
        5.2.3 指标的选取与界定第60-64页
        5.2.4 指标权重的确立第64-68页
        5.2.5 指标量化与数据的处理第68-69页
    5.3 评判标准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第69-72页
        5.3.1 评价判断标准第69-70页
        5.3.2 各系统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第70-71页
        5.3.3 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第71-72页
    5.4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分析第72-74页
        5.4.1 环境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第72页
        5.4.2 经济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第72-73页
        5.4.3 社会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第73页
        5.4.4 文化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第73页
        5.4.5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第73-74页
    5.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6 生态旅游视域下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第75-78页
    6.1 牢牢把握生态理念,做好“高原明珠”的守护者第75页
    6.2 持续完善建章立制,保障管理工作规范有序推进第75-76页
    6.3 抓住时代发展机遇,科学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第76页
    6.4 创新社区参与模式,共享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红利第76-77页
    6.5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公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第77页
    6.6 依据两大资源优势,打造草海生态旅游特色品牌第77页
    6.7 本章小结第77-78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7.1 主要结论第78-79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79页
    7.3 局限性及其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81-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86页
附录第86-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下一篇:董事会结构、研发投入对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